本期访谈人物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的Roxy,专业是计算机辅助翻译(CAT)。上次Roxy在她的留学日志中,给大家分享了在香港的“吃货经历”。这次她给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申请经历和在港中文的学习生活。
1
其实去香港读研之前,我对这个城市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有香港情结之类的特殊情怀。当时在北京读本科的时候,我们外语专业跟港中文有硕士项目合作,大三时候可以通过学校推荐申请港中文。虽然几率会比自己申请更大,但是限定了专业,只可申请语言学硕士。可是我对这个专业完全提不起兴趣,这也是我大学时学得最痛苦的一科,就不假思索地放弃了这个机会。
虽然如此,但我对港中文还是心心念念。于是便自己去官网研究一番,发现港中文的翻译系还是非常让我心向往之。有了想法就要赶紧行动,然后我就开始了漫漫的DIY申请征途。
2
我准备申请的专业是港中文的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简称CAT)。这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对语言成绩的要求也相对较高,我的申请过程也算是比较一波三折。从开始准备去到拿到offer这条DIY艰辛路,中间走过的一切不容易,都只有经历过才会体会到。
关于文书。这是DIY最让人头疼的一块,也是最有成就感,收获最大的一块。个人陈述(PS)、简历(CV),甚至那些推荐信都要自己草拟。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点我在准备PS时的经验。
一开始可能毫无头绪,多看看别人的,就会有个思路了。可以重点选择一个对申请比较有利的经历详细说一下。
此外,可以先去学院官网上了解专业课程的情况,在PS中提及,显示自己对专业课程的了解和关注。然后,我还看了一些专业书,在PS中谈了自己的见解。因为港校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死背书,而这正是一个展现你批判性思维的好方法。
虽然港中文对PS的字数没有限制,但是也不要一发不可收拾地写太多。我当时就有点写太多废话了,后来拿去给外教改(英语专业的要利用这个难得的优势,外教一般比较认真,改出的语句比较地道),她就说我有点太wordy了,说要挑重点,不然会让老师遗漏掉你真正想说的部分。
材料寄出去后,能等来面试总是一个给你希望的事情,当然有些专业没有面试。关于面试可以先去搜罗面经,所有以前被问到的问题最好都准备下,至少要知道怎么回答。还有多读下自己的PS和CV,老师喜欢从这里面找问题问你,还喜欢从你的回答中延伸出别的问题。所以千万不要谈到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可能你只是蜻蜓点水地点到以显示自己的见多识广,但是老师抓住这个点无限延伸地提问,你就要穿帮了,这是很囧的。
港中文面试是在Skype上,事先调整好位置与光线,可以先跟爸妈Skype,确定话筒、光线、自己的形象一切就绪,调整好心态,等待考官打来吧!
3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各种准备和等待之后,我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港中大的offer。随后,便开启了我在香港一年的学习和生活的旅程。
刚进学校的时候,我就被学校里夸张的盘山公路震惊了,因为学校坐落在山头,各种建筑物都是依山而建,各路校车穿梭在不同的盘山线路中。通常的节奏是:从港铁出来盘15分钟上山去一个书院上课,盘10分钟下山去餐厅吃饭,盘20分钟上山去另一个山头上课……感觉在港中文读书是不会变胖的,因为每天除了坐车,剩下的山路都是靠双腿走出来的!很多爱穿高跟鞋爱美的妹子来港中文读书后,都果断放弃了各色高跟鞋而穿起了平底鞋运动鞋。
4
在读研期间,也去香港其他高校参观过,大多都有种虽然小但特别精致玲珑的感觉,可是港中文的美不同于香港别的学校,是依山而建,面朝大海的豁然与大气。天人合一的观景台也成了很多学生与外来游客前来拍照凹造型的圣地,爬过几个山头绕过几个弯,突然大海以最美的姿态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的确是有种美到想哭的冲动。
港中文的图书馆也是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之一。全校共有8个图书馆却有着不一样的风格,在中央位置的大学图书馆别有心机的室内设计也得了很多国际设计大奖,很多区域就像自己融入到山水画中一样。图书馆里也有很温馨曼妙的提示语,比如“四年很短,小心时光失窃”。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会因为一个地方,爱上了看书的感觉,也许就是这种安静美好却又自由开放的氛围让人不想离开。
CAT并不是机器翻译,而是译员在计算机辅助下的翻译。CAT系统有基于术语,语句,文本,实例,网络等林林总总的语料库的支持,功能非常强大,但CAT系统在译文质量,技术操作与使用范围上都是有缺陷的,在实际操作中,译员的思辨过程是依赖数据库进行翻译的CAT不可能取代的。扎实的双语能力,翻译技巧及理论铺垫,是使用CAT系统时作出准确判断的基础,翻译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在坚实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充分享受CAT带来的智能与便利。
上课形式除了一些大课的模式,还有许多研讨会形式的小课,当时我们系主任陈善伟教授就是给我们上翻译工作坊(workshop)的课,感觉真的是受益匪浅。我们平时都称陈教授为爷爷,因为他平日里总是一副特别慈祥温暖的样子,在对待我们翻译的作业与讨论时,又是特别认真仔细,他提倡的翻译理念是非常忠于原文,当然每个人会形成自己不同的翻译风格,也没有高低好坏之分,但是他的理念对我翻译学习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其实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去控制自己过于随性的翻译,如何去细究每一个出处与来源,更学到了一种做学问的态度,一种强烈的意识去对自己翻译的每一个词负责。
学期末的考核形式非常的多元化,有些是考试与论文的结合,有些是做课题项目与做课堂展示的结合,具体要看你选了什么课,选课前都可以通过去My CUHK上了解课程大纲与考核模式,可以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很多课的老师也是欢迎旁听的学生的,只要有多余的空位,事先去跟老师打好招呼,就可以不受选课数量的限制,去其他课堂蹭个课,也是学习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乐趣!在期末阶段写论文或是做课题项目展示都如同磨人的小妖精,在经历了数个心无旁骛晚睡熬夜的日子,终于诞生了一篇难啃的论文,那一刻的心情或许只能用“漫卷诗书喜欲狂”来形容了吧!
此外,关于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要看个人能力怎么样,不能单从专业上去下定论,毕竟这还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学科,语言只是媒介与工具,还是要通过和别的专业和领域多结合多学习,才能擦出火花。
5
提到香港的住宿,可以说是令人又爱又恨。我们读研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外自己租房,基本都是合租一整套房子的形式,当然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方,租到的房子都是又贵又小又拥挤。
当时我们四个女生在粉岭这边合租了一套四五十平的房子,一共有三个卧室。我的房间只有四个平米,却有床有柜有衣橱有写字台,去之前真的很难想象,看到后真是被这利用到极致的空间震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时间久了我也是越来越爱这个小窝,即使一人在外生活也不曾感到孤独与无助,或许我本来就是一个特别享受独处时光的人,而小窝给了我足足的安全感和非常温馨的感觉。
我的室友们也都非常合拍,大家有着相似的北漂经历,如今都在这里求学,一年的时光把我们变成了好朋友,很好的那种。
语言方面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虽然之前跟粤语完全没有接触的机会,但来香港前的那个暑假,恶补了两部TVB怒学粤语,竟然可以有质的突破。去了那边之后发现居然可以听懂大部分的话,果然只是方言并不是外语,学到能听懂的程度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要能说出口就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练习和交流了。一般香港受过教育的民众都听得懂普通话,年轻人普通话和英语都基本没什么问题,但是也有些上了年纪的人或是小店的店主会不懂普通话与英语。
在此分享一个我室友的趣事: 那天她去一家小吃店里买米线吃,可惜店主不懂普通话她也不会粤语,于是她把大拇指跟食指比划成一个圈表示想要的是那种粗粗的米线,辛苦地用手比划半天,店主点头微笑表示明白没问题,于是在那里等了一会,最后加工完了,店主给了她六个凉拌的小皮蛋。她惊呆了!但也懒得再和店主去说,一脸懵地拿着六个皮蛋回去了,而我已在边上笑疯。回来后,本来一向不想学粤语的她发誓一定要好好学粤语了!
在校期间,还很有幸地去参加了余光中教授的诗歌讲座。80多岁的余光中老先生也曾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中文系教授,那天在诗歌分享会上深情朗读自己的诗歌和翻译作品,还自己配乐唱出来,诵到深情处真的会让人动情地掉泪,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语言文字竟有这样的魅力。
曾经的老先生只是在语文教科书,文学经典丛书中出现的一个伟大的名字,而今通过如此近距离接触,才会感受到大师的幽默,真性情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当他投入地朗诵完《珍珠项链》说道:这是我们30年珍珠婚时,我送给爱人一条珍珠项链时写给她的诗歌。然后他温柔地拉起坐在观众席上夫人的手,那一刻,有多少人为他们60余载经历风雨的爱情所动容,的确,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6
这短短一年的时光于我而言,是分外得珍贵。因为短暂,所以从第一天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告诉自己要好好珍惜。我会依然保持着写随笔的习惯,记录一些不一样的瞬间和一段时间对生活的感悟与反省;也会很耐心地去分类整理手机与相机里的照片;会用超乎自己想象的努力去完成一些学业上的任务和论文;也会把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尽情地玩耍和旅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