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一篇名为《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w的学区房》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乍看是一位父亲由于经济条件限制,而不能给让自己的孩子去3w的早教班、8w的双语班、购买800w的学区房。从而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所以作者感到愧疚,写了这封信。这也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导致一众家长怒怼学区房。
但接下来话锋一转,写了自小带孩子环球旅行,至今已去过希腊圣托里尼、德国新天鹅堡、荷兰小孩堤防风车村、华盛顿历史博物馆等三四十个国家。这笔费用又岂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得了?既然买不了800W的学区房,在学区内花几w租房子总可以吧?现在所住地也应该是某学区的房子吧?就近上学不可以吗?很显然,作者其意图绝不仅仅是向孩子和社会倾述自己的苦衷,质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而引起共鸣,用学区房来说事也仅仅是一个幌子罢了。
从接受不了的学区房到为了释放孩子天性,以给孩子诗和远方的理由,可以看出其逃避现实的焦虑,以及自我炫耀的成份。
这封信不知道孩子看没看到,或者不知道等孩子长大后看到会有什么感想,理解你的苦衷?感谢你给予从小开阔视野、面对世界的平台?还是在你愧疚诱导的沟通下,为你此刻的所有情绪负责?
说到学区房,中国国情注定了这一直是个热点问题。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接受最好的教育,所以从幼儿园到初中、高中、大学,一直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择校、择班、择老师,希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也正因为如此,使很多普通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背负外债。
那么,住上了学区房,上了好学校,接受了最好的教育,孩子就一定能够学习好吗?
用很现实的一句话来说:你得看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那样的?
对于家庭条件优越的,物质条件丰富,什么也不缺,养成了养尊处优的习性,认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可以一直在父母的宠爱下成长,那么还认真学习干嘛?对于家庭条件一般的,即使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了最好的学校,孩子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房子这么贵,家里父母工资又不高,为什么还要在这里买房子,都是为了让你学习好,所以你一定要努力,成绩一定要优秀。”“别出去玩了,别摆弄手机了,父母省吃俭用、欠着外债供你上最好的学校,你应该懂事,多理解父母,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我们。”这些平时用来教育孩子的话,无形中促使孩子接受着父母的恩泽,感觉自己如果不好好学习就是对不起父母,最后可能导致心情焦虑、抑郁,学习成绩也有可能下降。还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不认真学习,在家里宠着惯着,社会上打架斗殴,这样的孩子就是送到世界最好的学校,恐怕也不一定能成才。
另外,在一个城市中,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几乎都不在同一个学区,难道你需要在每个学区都买一套房子吗?
所以,还是应该面对现实,每个家庭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给孩子提供相应的学习条件,在能承受的经济条件下来选择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让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记得几年前有一则新闻,说是一对夫妻,觉得现在的应试教育压抑了孩子的成长,不能让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所以两个人在家自己给孩子上课,指导孩子学习,最终孩子考上了大学。当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但这毕竟是个别家庭的特殊事例,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效仿和学习的。
就像前几天在一个家长群里,老师问孩子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只有一位家长说没完成,并且说,孩子放假了,就应该玩,不应该写作业一样,很多网友说这是清流,我不认为这是清流,而是一股逆流。这股逆流终将不能反转,只会在滔滔江水的前仆后继中顺流而下。
对于这位家长的做法我是不敢苟同的。我也想陪孩子见一见外面的世界,但是那会耽误孩子学习的课程,耽误我的工作,孩子成绩下降,我没法去弥补,不工作我就无法生存,另外,最主要我现在没有那个经济实力,也没有那个条件。我能为孩子提供的就是学习上的陪伴、家庭的温暖,以及思想上的沟通。
我告诉孩子的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尽所能给你提供条件,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需要你来感激;而在学习的年龄,你应该踏踏实实充实自己,不要等错过了最好的年华,追悔莫及,而等到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有能力去为自己负责,独立地去面对社会。这是作为父母现在所能给予你的,也是你必须面对的,没有公平与否,这就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