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坏情绪带回家
李女士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一天下午,李女士和客户发生了争执,面对盛气凌人的客户,她实在忍不住与对方在大庭广众之下争吵起来。回家后,她尽量克制自己,希望不要将这种不良情绪带给儿子和老公,在公司发生的事情她只字未提,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还是将她的火气“点”了起来。吃晚饭时,老公埋怨菜咸,吃完饭碗也不洗就和儿子玩跳棋。在她收拾完家务后,家里的玩具丢得到处都是,到了睡觉时间儿子怎么也不愿意去睡,她叫了很多次,儿子像没有听到一样,就是不去睡觉……李女士当时再也忍不住了,想到自己在外面受那么多气都是为了这个家,可儿子一点都不体贴自己,竟然这么不听话,拿着衣架,对着儿子屁股就使劲打了起来,儿子没有见过妈妈发这么大的火,吓得大哭。平静下来后,想到儿子哭得那么伤心,李女士非常难过,因为自己心里不舒服,却将这种负面情绪影响到家人。
可见,父母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要把家庭以外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中来,因为消极的情绪不仅会传染,也会在有意无意中转嫁他人,最典型的就是迁怒孩子。父母作为成年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将遇到的麻烦妥善地处理解决,而不是在家里逞威风,把气撒在子女头上。
一个农场主,雇了一个水管工来安装农舍的水管。水管工的运气很糟,头一天,先是因为车子的轮胎爆裂,耽误了一个小时。再就是电钻坏了。最后呢,开来的那辆载重一吨的老爷车趴了窝。他收工后,雇主开车把他送回家去。到了家门前,水管工邀请雇主进去坐坐。在门口,满脸晦气的水管工没有马上进去,而是沉默了一阵子,再伸出双手,抚摸门旁一棵小树的枝丫。待到门打开,水管工笑逐颜开,和两个孩子紧紧拥抱,再给迎上来的妻子一个响亮的吻。在家里,水管工喜气洋洋地招待了这位新朋友。雇主离开时,水管工陪他向车子走去。雇主按捺不住好奇心,问:“刚才你在门口的动作,有什么用意吗?”水管工爽快地回答:“有,这是我的烦恼树,我到外头工作,磕磕碰碰,总是有的。可是烦恼不能带进门,这里头有太太和孩子。我就把它们挂在树上,让老天爷管着,明天出门再拿走。奇怪的是,第二天我到树前去,烦恼大半都不见了。”
生活中的确有苦恼,但我们却不能把苦恼全部转移到家人的身上。当你工作了一天,打开家门的时候,就应该把工作中的不快乐拒之门外,带一份好心情回家。
接受并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是人们因某种让自己不 满意的生活事件发生之后所产生的不舒服感受,通常是指生气、悲伤、后悔、左右为难、恐惧、紧张、讨厌、愤怒等情绪表现,基本上是一种主观的状态。孩子同样也会有这样的情绪表现。既然是主观状态,就无所谓对或错,所以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只要是情绪,都是正常的。但是我们往往不喜欢负面情绪,认为那是坏东西,应该压制下去。但是,负面情绪不会因为压抑和控制而消失,它还是存在着,强行的压制不会降低它的力度,反而令其破坏力成倍增长,一旦找到宣泄口,就会决堤。与其拒绝它、否认它、排斥它,不如接纳它、认可它、疏导它。
每个人都需要表露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忧惧,尤其孩子更是如此。但是不少孩子迫于父母的威严,常常无条件地克制自己,让怒气和不满、委屈和伤心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这是有害的。事实上,负面情绪经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弥足珍贵,任何强烈的情绪体验都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有助于他们学习怎样把握自己的情绪,促进他们情商的发展。
有一次,小丽和妈妈去参加一个亲子活动。在路上,小丽问妈妈,如果主持人让她上台表演节目,她要不要参加的问题。妈妈表示,如果是让她上台表演舞蹈,就一定会支持她,因为小丽跳舞跳得特别棒。
活动现场有许多小朋友,当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台表演唱歌时,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小丽也要举手,却被妈妈拦住了。“等一下,先让别的小朋友表演吧,”妈妈说,“等下你再上去。”小丽嘟着嘴不吭声了。
一首歌唱完后,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们上台玩游戏,妈妈又没有让小丽上台。接下来是讲故事,妈妈还是没有让小丽上台……
活动结束前的最后一个节目,是小朋友们的舞蹈比赛。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即将开始舞蹈比赛时,下起了大雨。由于活动是露天的,人们一哄而散。妈妈抱起小丽,跑进了附近的商场。
“走,小丽,”妈妈拉着小丽的手,“妈妈带你去买你最喜欢吃的果冻。”“不吃!”小丽一下子甩开妈妈的手。“那就去看看玩具吧。”妈妈说。“不看!”小丽背过身子。
“你到底要干什么?!”妈妈气极了,推了小丽一下,要知道,妈妈也是好心,怕小丽因表演不擅长的项目,失去自信,“你有什么可生气的,下雨了,又不是我不让你去表演。再说,表演有什么好的,一定要去。”“你是坏妈妈!”小丽痛哭起来,“你是个坏妈妈。”“快闭嘴,快点!”妈妈气不过,又怕在商场其他人面前丢人,“你再哭,我就打你,你信不信?”小丽第一次见妈妈发这么大的火,紧紧地闭着嘴,不敢吭声了。
妈妈拉着小丽回家了。从那以后,妈妈找到了一个轻易就可制服小丽的法宝:“你再哭,再闹,我就打你。”每当她这句话一出口,小丽就再也不敢吭声了。可是,妈妈发现,虽然小丽的确变得听话了,却经常发呆,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
在生活中,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其实只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这时,父母千万不要像上例中的妈妈一样,一味地制止。有了负面情绪不释放出来很危险。发脾气、哭泣、大声喊叫都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孩子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感受的,面对失望和挫败,他们肯定会难过,这个难过是没有错的。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倾听、共情、陪伴,孩子会信任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逐渐脱离负面情绪,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这就是情商的发展,如果父母拒绝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强迫孩子控制自己,或者想方设法逗乐孩子,那么孩子会逐渐变得不再相信自己的感受,不接纳负面情绪,一旦产生负面情绪就感到紧张和内疚,甚至都不敢哭,强作欢颜,故作坚强,孩子的内心则处于分裂和无助的状态,他就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主观的感受,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另一个人的感受,所以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父母应该无条件地接纳与包容。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就是要家长能够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的情绪。即使你认为孩子的情绪不对劲儿,你也要先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想办法改变他的不良情绪,或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假如问题不大,孩子的情绪得到接纳以后,他自己就有能力解决问题了。所以说,只有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父母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总之,孩子对自己情绪的认识和掌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父母需要接纳他们的情绪,把每一次情绪体验都当成辅助他成长的机会。父母只有做到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孩子才能从父母这里得到所需的支持和信任,内心才会觉得安全和温暖。
帮孩子疏导负面情绪
父母都会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但孩子也会有情绪压抑的时候。所以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还要教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要学会心理自助、心理调节。比如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听听音乐,让他做做运动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都有排解自己心中负面情绪的权利和需要,每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达到这种目的。
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就需要父母耐心引导,亦应给予时间慢慢说出内心的感受,这个时候父母的关心和支持很重要。对于不易接纳孩子负面情绪的父母,须在认同孩子情绪方面做出改善,有时孩子向父母表达不悦,只为了找个对象宣泄,故父母需留心是否给孩子太多不必要的训斥,或出乎子女意料之外的责难。
允许孩子大哭一场
小希是一个初中生,在班上是语文课代表,工作认真负责,一直得到老师的好评。但是有一次收语文作业本的时候和同学发生争执,老师批评了她,她感到很委屈。
放学回家后,小希将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将小希搂在怀里,用慈爱的声调说:“孩子,如果你觉得难受,就哭出来吧。”
听了妈妈的话,小希的眼泪夺眶而出。哭过之后,小希的心里好受多了。她亲了妈妈一下,就跑出去玩了。
当孩子确实心里憋屈又无法宣泄时,父母要允许孩子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哭,是孩子宣泄的一种方式。哭过之后,也许你也不用细究缘由,孩子的心灵就已经经过一个净化的过程,而且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起来。
不要对孩子唠叨个没完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那就是父母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对一件事情,有时父母会重复好几次,特别是做母亲的,唯恐孩子不明白,不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唠叨”。对于大部分的孩子来说,他们所不愿听的、反感的,正是父母的唠叨。他们越不愿听,做父母的就越不放心,反而加倍地唠叨起来,这就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把嘴巴紧紧“叮”在孩子身上的情况,在家庭生活中特别普遍。
“不懂的问题要去问老师,知道吗?你什么时候能让人少操心?”
“这次怎么才考80分呀,平时就知道玩,说了多少次了,要专心听课,心思跑到哪儿去了?!”
“你怎么又做错了,今天我不检查出来,明天本子上又一个红叉,怎么这么粗心!”
面对着父母的这些毫无休止的叮咛和唠叨,孩子的反应如何呢?
“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如果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
“每当我写作业时,妈妈就来督促我,还不停地数落。就和《大话西游》中的唐僧一样,没完没了的。”
“妈妈太唠叨了,什么事都不放心。我和同学出去玩,她能交代好几遍,什么不要跟别人说话、路上要小心、晚上一定早点回来,烦都烦死了,好像我还是三岁小孩子似的。”
“我的妈妈真烦!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
……
父母认为孩子不听管教,孩子觉得父母很唠叨,这样的情况经常在生活中上演,那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其实,很多父母喜欢唠叨,本意是对孩子的成长进行督促,但这也是一种变相的施压,利用孩子的弱点和父母的权威对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孩子,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王浩家的早晨永远是这样的景象:
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王浩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王浩起床。不知妈妈叫了多少遍,一直到快7:00了,王浩才懒洋洋地起来。胡乱刷刷牙,抹 两把脸,王浩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这时,妈妈在为他叠被子,收拾凌乱的衣服、物品,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看看你,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早饭都凉了吧?总吃凉饭,还这么狼吞虎咽的,胃要坏的,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妈一叫你就早点起来,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
王浩对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只顾把吃的、喝的填进肚子,用手背抹抹嘴,抓起妈妈早已经为他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转身就往外走。妈妈追在王浩的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就吃这么几口呀,一上午的课呢,会饿的。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点儿什么,每天都得让人提醒……”
可见,对于孩子的教育,唠唠叨叨只会令孩子讨厌,老调重弹不会起到任何教育作用。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腔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老调重弹,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不入心里去。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老是只怪孩子不听话,也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唠叨了。
有一位母亲怕孩子不用心学习,不仅在家从早到晚提醒学习的事,而且和孩子一起上街时也不忘随时随地地进行现场教育。看见扫大街的环卫工人,告诉孩子你将来不好好学习就连这样的工作都找不着,掏厕所也要用机器,你也干不了;看见乞讨的,就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也会这样。害得孩子以后不愿再与她一同上街,而且越来越自卑。本想主动学习,越说越不想学,家成了让他头痛的地方。
每一个家长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由于无休止的唠叨,使得自己的教育不仅没有效果反而产生了负面效应,引起了孩子的反感,这样的事情是可悲的。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无休止的唠叨只会增添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父母只有设身处地为孩子想想,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才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
变唠叨为交流
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因此,父母要改变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孩子交流时,我们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多倾听他的想法,让他感觉到我们是与他在一起的,是相信他、支持他的,是真心为他着想的。我们要充满爱心和亲切感,态度和蔼,在孩子情绪最为平稳的时候交流效果最佳。
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
孩子犯了错误,父母要尽可能用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告诉孩子错在何处,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父母就不用再说;孩子有什么需要改变的,父母就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自己的期望,同时尊重孩子改变的过程。
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当孩子犯错误时,不少父母总是喜欢翻孩子旧账,陈芝麻烂谷子的事都会翻出来说个没完。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来气就会说得越多,说得越多也就越唠叨。其实,孩子在生活中犯一些错是正常的事,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就是 在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误,家长应当就事论事,犯的什么错就说什么错,哪次犯的错就说哪次的错,联想太丰富了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太烦人、太唠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