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又称为“寒食节”?
这是来自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改立宠妃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离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天,重耳因为无粮,饿晕过去,随行的介子推就在腿上割了一块肉,与野菜煮成汤给重耳喝。
重耳大为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19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却忘了介子推。几年后忆起旧事,心中有愧,多番差人去请介子推。
介子推认为,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辱。从而与老母隐居至绵山,成为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晋文公亲自去寻找介子推。介子推却背着母亲,躲进绵山深处。晋文公求人心切,听信人言放火烧山,却始终不见介子推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并留给晋文公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意思是说:在您逃亡的时候,我割肉给您吃,并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如果您真的要报答我,希望您能爱民如子,做一个大脑清楚、明察秋毫的有道明君,忆起我时能常常自省,这就是我对您的期望。
晋文公非常伤心,带着血书回到了宫中。为哀悼介子推,于是下令每年这天只吃预先准备的冷食,不准开火做饭。所以称这一天为“寒食节”。
因为介子推以血书来提醒皇帝,愿他做一个清明的皇帝,所以这天又被命名为“清明节”。
每到“清明节”,我们都要想起介子推。在今天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复兴,又是思亲报恩,尽孝道的日子, 我们共同缅怀祖先。“清明”两个字也是警策我们后人,做人要有正思维,不能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放逸、迷失了本性,要时时保持清醒的状态。
这是人的一种修养,不仅皇帝要修,我们也要修,要常以“清明”时时提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