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书有着永恒的价值,有一些书只对当下有用。人们往往倾向于阅读那些有着永恒价值的书,却忘记了我们是活在当下。如果只关注永恒,却忽略当下,是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在读书交流群里参与了一下如何选书读书的讨论,也不算讨论,只不过是大家各自谈了一下自己选书的方式与获得书籍的渠道。我只是泛泛的说几句,就因为杂事缠身,忙别的去了。
没办法,除了书痴可以做到为了读书放弃一切,其他人,包括老杜,任你如何爱书,也不得不常常因为日常琐事而放下书。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读书总是一个随时可以放弃的选项。
当夜深人静,月上枝头,老杜终于能够静静地坐到桌前,打开电脑,拉出键盘,冲一杯咖啡,又重新想起读书的话头儿,就在这里唠一唠吧。
我自己读书,可以回想起来的大致有过这么几个阶段,中学到大学,读了新时期争鸣文学的几乎全部,张承志、冯冀才、史铁生、张贤亮、路遥等。当时最喜欢的小说是《晚霞消失的时候》,作者是礼平;
大学期间,爱上了西方现代派文学,读了很多,包括意识流、黑色幽默、存在主义、荒诞文学等。最喜欢意识流和黑色幽默,最喜欢的作家是伍尔夫和萨特;
工作初期杂书杂读,没有主题,但从中学到此时读了几乎所有的金庸梁羽生古龙和部分琼瑶;
后来因为到新闻单位工作,读了大量的新闻作品集和理论,新华社附近的新闻书店我每到北京必去,每去必买五本以上;
再后来又到广告部门工作,开始阅读广告营销类书籍,从操作郑州亚细亚营销案例的王力开始读,读到大卫·奥格威;
再后来到中国传媒大学进修传媒企业管理,除了纯理论,从松下幸之助读到杰克·韦尔奇;
2011年,在天津陪家人手术化疗,采用四种版本比照阅读的方式,从义理学派的角度,研读了《周易》;
2013年,在北京陪家人住院治疗,采用四种版本比照阅读的方式,研读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前年到去年,比照阅读了“西周史”与“希腊史”;
去年下半年开始,是《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智能时代》、《人工智能》系列。
当然,这只是我阅读历程中的一个个显著的落脚点,其间还有很多,比如史铁生,比如熊培云,比如赵汀阳,比如陈丹青,对了,还有刘索拉和陈丹燕,还有沈从文、叶嘉莹、李善友,还有大量的易中天……
这个读书历程时间跨度超过35年,涵盖古今中外,内容跨度从文学到新闻到政治到历史到经营管理到人工智能及认知神经科学,可以说,一个业余读书人的嘴脸显露无疑。
是的,我就是一个业余读书人,读书的目的或为有趣,比如武侠;或为有用,比如新闻、经管;或为解答自己的困惑,比如政治哲学与历史;或什么也不为,只是喜欢书名,比如《少有人走的路》《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苦》《理想的下午》。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书都是怎么得到的?
一个是以书找书,读到《人类简史》觉得好,知道作者又写了《未来简史》,就去找,根据未来这个主题就找到了K·K的《必然》和吴军的《智能时代》,又顺着智能这个主题找到了李开复的《人工智能》……
再一个是以人找书,沈从文我上大学时读过一点儿,当时印象不深,但喜欢他的景物描写。去年自己写文章,文笔干涩,就想起沈从文,去找《湘行散记》来读,读出了兴趣,又找了《边城》《沈从文传》《《沈从文晚年口述》《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来读。
上面这两种方法最简单,基本可以半推半就、水到梁成地得到。最难的是那些我们视野以外的书,它的内容是你关注的,一旦读到你一定喜欢,可是你怎么能够遇到它们呢?
这个才是问题。
迈克尔·加扎尼加的《双脑记》对我来说是一本大开脑洞的书,加扎尼加是认知神经科学之父,这本书是他的自传,我从他这里了解了人类对大脑探索的深度,加深了对生物体自身的了解,更新了很多过时的知识。这本书我是怎么遇到的呢?
因为微信群,因为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我们都管他叫顾老师。
顾老师是我在微信群里遇到的一个知识渊博见多识广的朋友,网上交流期间,让我受益良多。他在群里向我们推荐了很多好书,就包括加扎尼加的三部书《双脑记》《谁说了算》《人类的荣耀》,还有平克的四部书《语言本能》《思维本质》《心智探奇》《白板》等。
这里我多说一句,加扎尼加是认知神经科学家,平克是语言学家,他们写的书虽然都有大量的专业内容,但却并不需要专业的水平才能读懂,而且其知识涉及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思考等方面,与当下最火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关系密切,属于人人都应该了解的内容。
另外,我的朋友门为关于如何读专业书有独到的心得,感觉非常好,推荐给大家:画出书的框架,找到逻辑关系,剔除专业术语,进行句子分析,这样就看懂了。
扩大微友圈儿,向生活圈儿以外的高人请教,使我遇到更多的好书。
还有一个方法是找到好的荐书平台。
过去,我订过《读书》《文史知识》《世界文学》《外国文艺》等杂志,这是四个高水平的获取好书信息的平台。
后来出现了最早的网上荐书平台“习殊书屋”,我是资深会员。
现在,当当网、亚马逊网、罗辑思维《得到》都是相当好的购书荐书平台,各大报刊还有新书榜、好书榜,对于读书人来说,现在就是天堂。
过去,读书人的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是好书,或者不知道去哪里找到好书,现在的问题是,好书太多,我们根本就读不过来。
于是,就有了一个新问题,现在,我们最该读什么书?
有人认为,开卷有益,所有书都该读,即使是菜谱,也对我们如何做出美味又营养的佳肴有所帮助。这个是真理性废话,回避了选择问题。
总要有个先后顺序吧,有没有一些书,所有人都该最先读呢?
又有人推荐四大名著,或五十部影响世界(中国)历史进程的书。
这个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性废话,往上五十年往下五十年同样有效。
前面,我罗列了自己的读书历程,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读书历程,其中有经验也有很多教训,下面说说,供你参考。
老杜认为:最该读的是与当下这个时代联系最紧密的书,是能够帮助你看清现在走向未来的书。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当下,都要走向未来。
因此,老杜才不仅自己阅读了《人类简史》《未来简史》《智能时代》《必然》《人工智能》《颠覆式创新》《大数据》等,还在图书馆向书友们做公益分享。老杜认为,要想了解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想走向未来,这类书每一个人都应该读。
它们是不是经典不重要,它们有多长的生命力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理出一个脉络,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从历史到当下,从而有机会立足当下、走向未来。
有一些书有着永恒的价值,有一些书只对当下有用。人们往往倾向于阅读那些有着永恒价值的书,却忘记了我们是活在当下。
如果只关注永恒,却忽略当下,是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