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回忆他原来上大学的时候,一开始觉得自己一定要时时刻刻好好听讲,在期末考试前别人突击都熬到一两点,他不屑,觉得我不要这么临时抱佛脚,仍然很早睡觉。考试结果和那些突击的同学差不多,有的可能还不如人家。
后来他上班了,突然间发现自己有“拖延症”。很多事情知道自己要早点动手才心安,结果还是各种原因拖到不得不干、不得不出活儿的时候,做完了。他就灵光一闪,是不是真的有一个时机,是大脑中意识到“再不做就晚了”的那一瞬,这样大脑指挥着身体,不自觉地就用尽可能高的效率去做完。
再引申到我自己身上,我也是从大学开始,到现在工作几年,对于拖延、对于截止日期(deadline)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
上大学的时候有点高中的惯性,高中时就是上课喜欢写笔记,虽然返回头看的不多,但其实写笔记的过程起到了强化记忆的作用,加上有老师逼着、考题催着,成绩还不错。
大学了,其实最直接的目标——考试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一时没转过来,对于一门课而言,老师讲的内容可能多年是不变的,我没有去把清这个脉络,而是自己闷头还是记记笔记。
同学们有为了平时能多玩,考前找到往年试题的,通一个宵基本上就能过个差不多,聪明点的平时稍微用用功有个题感,还是考试前一周突击,就能考得很好。
我以前对这种人聪明人是深恶痛绝的,觉得他们不好,态度不好。但仔细想想,我这种一直缓慢节奏,没有抓住重点,考试前不突击不利用记忆曲线的科学道理的人,考的中游偏上但很累,不是很正常甚至叫很幸运的事情么。
再深一步看,大学除了应付考试拿到毕业证,其实只要想的话是可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的,比如对学科的兴趣,对人对事的感悟、举一反三的能力甚至是把握商机挣钱的能力。这就要对做的事情有取舍。有的事是准备期超级长,但有截止日的压迫,最典型的就是找工作:至少四年时间准备,但毕业之时其实就是截止日期。
这要说到我的恩师,一位香港科技大学的教授,崔志英(CY Tsui)我们都爱称他为CY。他教了一门讲计算机处理器的课,但让我喝出满满的励志鸡汤味。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他希望我们人脑能向电脑学习,处理器有一个工作特性:做事越慢越好,只要能赶上截止时间。英文叫: Hit the deadline as slow as possible.因为这样做最省处理器的资源,也就是说完成一个任务最划算最经济的一种方式。
人也一样,能做到“截止日期,尽慢完成”的话,证明对节奏有着非常好的把控,首先了解自己,有底气有信心,而且看中结果又不是过分看中结果。
这句话里有三个关键,我来拆解一下
首先,怎么理解金句里的slow:
我在这几年的工作生活中,总结了自己对这句话的实践方法:
前期速度居中,为的快速入门,打好需要长期记忆的底子;中期速度最慢,这时没有完成的压力,硬逼也逼不出成果,就放松些,而且可以穿插别的活儿;后期速度最快,有了前面的积累,此时逼自己一把,灵感会比较容易冒出来,而且必须要做了就没时间浪费在心理建设上,只能先做了再说,这样能掌握事物实际的难度而非想象中的,最后截止日期前的临门一脚要搞好,快速记忆,重点的梳理,做好发挥前的心理准备。
举个例子——
有个项目要开会,半个月之后,我要写材料并且做汇报。得到这个任务的当时立马开始查资料,有没有以前的案例,有没有同事做过,有没有其他能帮上忙的人,先打一圈招呼,要来资料,最快速度看一遍,对这个工作的入门情况有了了解,两三天初稿写好。然后就可以放松一下,中间一周就想到什么往报告里补一点,同时并行的其他工作要的紧的赶紧做了;最后剩三天的时候定稿,能帮忙审的人就发一下请他们提提意见,改一下,然后练一下怎么讲,会议这个不像演讲,相对比较轻松,把关键的内容汇报、讨论出来就可以了,但我仍然会很紧张,就写一些重点,明确我讲话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什么,练几遍,提前一天或半天做打印装订等事务性工作,避免琐碎的事情没弄好影响状态。当天开会前,大脑里过一过要讲的起承转合,强打信心就去讲了,会上好好听别人的说的,好好记笔记。回去当天就消化。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的感觉。
其次,怎么理解金句里的deadline:
有人说“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如果你是给别人布置任务,不说什么时候干完,那就永远也干不完了。所以截止时间的明确非常重要,我理解就是最限制着我的时间节点是什么。
它有时候可能是隐藏的,不是明明白白告诉你的时间节点。
我来讲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是通过一起出差的同事学到的。
我们俩走了两个极端,我出行前都会打很多的提前量,生怕堵车、走错路什么的,往往赶火车都在候车厅里坐好久;
我同事就不是,就喜欢开车前一分钟上车就好,在候车厅里坐着太烦。
她这么样的习惯就倒逼她对重点把握得很准,比如对细微时间的把控,对重点信息的把握。就拿我们一起去逛太湖举例,因为时间很少,所以必须借助景区里的交通工具,我和她同时在看攻略,她就很快决断——买某某家的旅行套餐,含车票船票等等。我后来看了半天,才发现,她挑的是稍贵一点但车趟数多、每辆车坐的人少的线路,观赏风景效果好,不在路上等待。景区里有免费的通勤车,但就是超级大的那种大巴,每站要等好久,而且看景物也不方便。我那时候非常佩服,这节奏带得稳啊。
所以抓deadline的能力一定要从小事上培养,这样练得多了,自然重点突出,事半功倍。
最后,怎么理解金句里的hit:
Hit这个词很妙,相当于刚刚搭上,不满也不亏,刚刚好。也就是说先完成任务,先满足最低要求,其实是最核心的诉求。
我最近很迷一个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里面的歌词超级精妙,而且嘻哈歌手挺有个性的,节目效果也很好。
里面有两个细节我印象深刻:
1 有一期节目歌手PG One背歌词不顺利,但时间紧迫必须上台,干脆就直接现场编词,也就是freestyle,歌词虽然不那么精妙,但无厘头得有趣,贡献了“炒面”梗。他顺利“撑”下了这一场,但在观众的眼里,这个演出就是好的。
2 还有一期节目里歌手GAI确实非常累,也在抱怨赛制的紧迫,但既然不想离开,还要比赛下去,那他的节目怎么样呢?我第一遍听的时候觉得惊艳啊,因为里面都是古典诗词的活用,非常优美,不像是很累的人做出来的呀。后来看弹幕才知道,这是他已经发表的歌,用专业术语讲他在“套词”。但我觉得这一点就充分展现了”hit”的精神。GAI很累,但表演依然很完美,没有精力新写词,高标准严要求不行,退而求其次好了,演出仍然是好演出,这才是有经验的从业者。
截止日期,尽慢完成。确实是好用的人生智慧。
P.S.
今天聊了这么多,其实原因就是突然间想老师了,想我们很慈爱的、长得很像那个著名演员罗宾·麦罗林·威廉姆斯(Robin McLaurim Williams,代表作《死亡诗社》)的CY老师。
其实CY老师本人就是用行动去展示他的节奏感,实践他是怎么样做到hit the deadline as slow as possible的。
他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精神境界令人向往:
一路来名校毕业,科研搞的又好,在学校是终身教授,但兴趣点不仅与自己的研究专业。热心公众事务,香港有一种议员是按行业选的,他还兴致勃勃地去参选。
不差钱,也引领学生们开公司,自己还喜欢玩,经常和学生们踢足球。他是香港本地人,但迷上了学普通话。当时我在的时候就说得挺好的了,经常找我们这些大陆的学生聊天。从来不给自己设限制,好奇心特别足。
图片来自必应:香港科技大学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