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邻桌的同事忽然问我,她家孩子上幼儿园中班,是不是该教孩子认认字、背点古诗什么的。
同事教美术,是我羡慕的那种满身才气的人。
很奇怪她的问题,孩子都五岁了,难道平时不认字,不背古诗之类的?她说一直没教孩子接触这些,觉得孩子还小,再说现在不是零起点入学吗。
觉得她还真沉得住气——五岁的孩子,虽说不能人人都像那个王恒屹那样会读书、会背几百首诗词,但总归也该学点东西了。
虽说现在一年级提倡零起点入学,但教过一年级的老师都知道,如果孩子一点基础也没有,真正的零起点开始一年级的学习,孩子学起来会多么吃力,家长也会跟着着急上火。不说别的,单就语文的汉语拼音,教学计划是一个月完成,可是真正学起来,会发现一个月根本完不成任务。
孩子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还要有对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兴趣和习惯说起来简单,可是真正落实到孩子身上,远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这位同事刚来我们办公室不久,自从她听说我家女儿本、硕读的是山大和南大后,经常和我聊关于孩子的话题。
其实,我好像真的说不出什么有用的经验之类的,倒是有一点感受,就是最好要早一点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想办法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可是这兴趣和习惯如何培养,还真不是几句话的事情。
我觉得,不说从出生开始,最起码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家庭教育就已经开始影响孩子了。
家长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情,孩子都会有意无意的听到、看到。换句话说,从不读书学习或者整天捧着手机的父母,孩子会喜欢学习吗?家里乱糟糟、做事毫无条理、不讲卫生的父母,孩子会有良好的习惯吗?所以,要想让孩子养成哪些好的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先做到。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经常怀念二十多年前的时光。现在回过头去看,那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因为女儿,因为参与和见证了女儿的成长,同时女儿也促进了我的成长。
小时候的女儿长得胖乎乎的,说起话来吐字清晰,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年代,家里唯一能吸引孩子的电器就是一台电视。因为我眼睛近视,所以也很少给女儿看电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真的是读,经常大声的读,读儿歌、读故事,读手边所有带文字的东西。所以,不记得是怎么教女儿认字学习的,好像女儿就是自然而然的认了一些字然后喜欢上了读书。
我喜欢古诗词,孩子爸喜欢各种棋类、体育运动以及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女儿好像对这些都很感兴趣,会认的每一个字、背的每一首儿歌、古诗都激发了她的兴趣。所以背一些诗词、认路边广告牌上的字,对女儿来说不是任务,而是好玩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带三岁左右的女儿去一家鞋店买鞋子,店门口竖着几个大字:穿兽霸,走天下。女儿用手指着字,奶声奶气的大声说:穿兽什么,走天下,并且指着“霸”对边上的人说:这个字我不认识,周围的人都被她逗笑了。
现在想来,小孩子的记忆力真的惊人。女儿三、四岁的时候,跟着姥姥生活。因为姥爷每晚雷打不动的看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没过多长时间,女儿就能按照中央台天气预报的顺序把所有城市名说出来。母亲说起的时候,我有点不相信,验证了几次,果然一个不差。
那时的工作纪律没有现在这么严格,课不多的时候,经常带女儿到办公室里玩。长得胖乎乎的女儿是同事们的开心果。唱歌、认字、背古诗等,是同事们故意考她的话题。当同龄的孩子开始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的时候,女儿已经可以熟练的背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句子。
女儿没有上过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快上一年级的时候,上了几个月的大班,算是系统的接受了一下学前教育。那时最常做的游戏是和女儿一起玩字卡。提前把一些硬纸片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做成字卡,一般是把一首古诗的字卡用橡皮筋捆成一捆。空闲的时候和女儿一起把字卡散开,一边背诗句一边找出会认的字,拼成一句古诗,遇到女儿不认识的字,我也装作不认识,让她拿去问爸爸,然后回来教我。这样女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都能教会妈妈认字了,所以每次都乐此不疲。
其实,学龄前的孩子,学习能力远比我们认为的要强得多。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愿学,而是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没有契合到孩子的兴趣点上。把学习变成有趣好玩的事情,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不强求,多鼓励,把学习变成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才有可能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陪伴、阅读和习惯。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