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商道之什么是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煌煌五千言,说的就是一个“道”字。之前的二十四篇,谈到了很多道的运用层面。可是,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还是答不出一个问题:什么是道?这一篇,老子对道的一些本质属性进行了一番界定。当然,西方式的精确定义,在这种形而上的领域实在是做不出来,就如没有人能明确说清什么是灵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老子看来,所谓道,是在混沌未开时就已存在的,开天辟地,只不过是赋予了一个更易于为人所理解的承载空间。就如我们谈互联网、互联网经济,须知,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在它尚未成型之时就已注定。我在之前的文章《互联时代再转型——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就已提过,互联网始于1969年,最初的设计是为了能提供一个通讯网络,即使一些地点被核武器摧毁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会指引通信信息经由中间路由器在网络中传播。基于这种初始设定,互联网具备了与生俱来的四大基因:
1、连接。依托于一些开放性使用协定,或者说通用法则,任何个体或机构都可以采用某种方式加入其中,并与其他所有网络成员同时建立连接。这一点,可以说是军方研发的初衷所在。
2、共享。在互联网的公共领域,任何成员公开发布的资讯,都可以为所有成员同时自由、自主接收。
3、分享。在资讯所有权方面,通过个体成员与他人的分享行为,实现交换和共有。
4、失控。核战争是摧毁一个体系的控制节点和资源中心以求彻底瘫痪对手,而互联网的设计初衷就是放弃这种层级控制,而已扁平化、网格化的方式保证这一新体系的抗损毁能力和自主能力。
可以说,之后互联网由军用转向军民两用,由美国一国网络走向连通世界,由台式机时代走向移动互联时代,不论怎么发展,落到本质层面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研究互联网经济,它的商业逻辑起点同样源于这四点。当下所谓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来说,无非是考虑如何进行要素重组,如何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本质属性:连接更多的个体、共享更多的资源、分享更多的信息、打破传统商业模式的桎梏以激发创新活力。技术创新,同样要解决的是这四个问题。至于不少人挂在嘴边的应用场景、用户需求等等,只是在术的层面激发创新价值而已。不管是模式还是技术创新,如果能解决这四个问题,甚至有效解决其中一个问题,就足以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
例如,让前诺基亚人痛彻心扉的智能机替代功能机,就其本质而言,无非就是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率的共享和分享渠道,但就是这一点,就已足以开辟一个基于互联网的全新商业时代。至于接听电话、收发短信,甚至是耐用与否,只是前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概念了。去年轰传一时的格力与小米的赌局,其实也是两个商业时代的对话,能打成这个赌,本身也是够匪夷所思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