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8号采访结束就没事了,昨天才知道还有个闭幕式。那就再唠叨唠叨。伙伴们反映说这次采访效果不错,那我就聊聊自己是怎么“设计”这次采访的?
妖妖那天说这场采访有备而来。没错,确实是有备而来。一来,我当年上大学开的有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我又做过校报记者,也在报社实习过。二来,我这次第二本科考的是复旦大学的《新闻学》专业,对“传播”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觉得应该借这个机会练练手。所以,当我看到班委小云在智囊团发出消息时,想也没想就向笨笨报名了。紧接着就在波波老师的公众号后台留言“现在群里组织采访周活动,如果‘可能’,我采访您如何?”
这就引出来了今天要讲的第一个点:我是怎么想到选这两个人的?
1.我是怎么想到选这两个人的?
01. 我怎么想到选波波?
大家一定很好奇为什么我这么着急忙慌的?因为当时只不过出来一条消息而已,采访方案八字还没有一撇,嘉宾怎么定,啥啥还不知道呢!但是,我的第一直觉就是他是牛人,不管后面怎么样,先占座、抢个先。万一别人想到他也来约呢,是吧?哈哈哈
想到他的第一个原因,是从这些天一直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开始的(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憋一个这方面的演讲稿,憋不出来)。这个问题就是怎么做事才能更有成果?我觉得波波就是那种成果导向的人,虽然他不经常在群里出现但是一出现都是带着成果而来,发他自己的公众号文章、发他做的思维导图、推荐他看的书、使用的软件等等。每次都能看到变化,看到进步。不像我这样的,光看着挺忙,结果就是凑了个热闹。我觉得我的困惑可能也是许多小伙伴们的困惑,采访他一定有价值。(万万没想到,采访他给我自己挖了个坑,因为我5号才把稿子写好,里面许多观点和他一样。他这里已经有了答案,我再讲,不就成白开水啦?妖妖那天一说“波波回答了很多困扰我们的问题”,我就下意识感觉:坏了,我的演讲稿黄了!)
除了这方面原因,选波波老师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一定要选一个大家对他能产生好奇的、产生兴趣的,对他有点了解、又不是很了解的,像脱不花说的那样“一惊一乍”起来,让伙伴们嗨起来。(果然,这5天采访,10个嘉宾里只有我采访的这两个嘉宾有这个特点。哈哈哈)
下面就聊聊选小秦哥哥做嘉宾的来历。
02. 我又怎么想到选小秦哥哥的?
最初,我就想着只采访一个嘉宾。由于思维定式的缘故,我最初把采访想象成了报社那一套,采访嘉宾,回来写稿子,专访或通讯之类的,感觉写稿子压力山大,所以就想只采访一个、写一个。(后来,参与了第一天的采访互动,才意识到这种采访更像电视节目的演播室采访啊!)
采访周快要开始的时候,我才知道采访要两个嘉宾。我说我没有啊?班委小云和采访发起人笨笨就推荐我去采访宵汀。我一听就有点傻眼了。像宵汀这种全世界都知道光荣战果的,我还能挖出什么好料啊?马云那么有名,每次上台也不能总讲我是阿里巴巴掌门,我怎么怎么把淘宝做大的,是不是?全世界都知道了,谁还要听?马云每次出来都得讲点不一样的,才新鲜啊!他虽然唱得不咋样、演得不咋样,但是,和王菲同台、和宋小宝同台大家爱看,好奇呗!我心里想如果宵汀接受采访,我只能挖她们家后院了,把她后院怎么支持她完成社群这么多事挖一挖。
多亏了宵汀说没时间,让我帮忙换人!(她也确实没时间,这段时间工作忙、忙、忙,群里都见不着人影了。)这下给了我自由选择的机会,才有了小秦哥哥的登台亮相。
宵汀之后,在我脑海里闪过三个牛人,都是我之前说的那些特点,其中一个是小秦哥哥。正好前几天,我因为憋不出演讲稿,在网上搜演讲视频,看到一些与培训相关的内容发给他,和他有了进一步的互动。所以这次联络他,很自然而然。
尽管如此,我还是很担心啊!因为,我知道他也很忙,怕没有时间。还得说我来巧了,因为小秦哥哥之前好像一直承诺群里的小伙伴们要做一次分享的,这次虽然事先没心理准备,但一直也在计划中。所以,尽管他说了几遍,他真的是没有时间,犹豫半天,最后还是答应了。
我才和他聊了几句,就有一种一拍大腿的感觉:这个嘉宾选对了!他的那些故事,对我们来说就是传奇啊!我当时就说“佩服得是五体投地啊!”
跟大家一样,我对这两位,之前的印象也是只知道是牛人,至于牛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不过,采访最重要的是要“问对人”这点,我做到了。啦啦啦
问对人之后,第二步就是问什么?要问对问题。接下来就说说我今天要讲的第二个点:我是怎么想要问的问题的。
2. 先确立采访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抓关键、问具体
01. 就像刚才说的,我一开始对波波的采访意图就很明确,采访主题就是要围绕“成果”两个字展开。
采访组的要求挺好,就是嘉宾要先写里程碑事件。有了这个就有料可问了。我跟波波说,全列上,群里、群外的成绩都算。因为,怎么都是为了成长,我们不能简单地限定说在社群的成长才算成长。结果,里程碑来了一看,很有料。我是喜出望外啊!而且,其中已经回答了我之前的一些困惑。
这段时间,群里伙伴们都很忙,我很害怕发到群里收集问题,费老大劲也收集不上来(笨笨说,她那天采访的问题是助手顾尘埃一个一个去问的)。所以,我自己一口气就写了10个问题。原本找到他,我就有问题嘛!而且,我后来真的把采访嘉宾想象成了电视直播间的采访了。后来,助手熊熊把里程碑里已经有答案的一个问题删掉,又换了一个问题。至此,我问的那10个问题,全部都是围绕“成果”,结合他里程碑里提到的业绩展开。
02. 对小秦哥哥的采访,主要是围绕“创业家的学习成长之路”展开。
小情哥哥之前在群里发过消息说,他低潮过一段时间,团队差点解散,员工流失。后来,还发了新组建团队的照片。他也发总裁培训的思维导图、写股改的读书清单。所以,我知道他在做培训公司、创业,也多少了解一点他的沟沟坎坎。那天聊的时候,他说他确实干了不少事,成功的多,失败的也多。我灵机一动,这很好啊!哪个创业的不是有成功、有失败呢?所以,就建议他把成功和失败的里程碑事件按两条主线,分别以时间为顺序写下来。这也是他独一无二的特色。
其实,我最初的设想不是“创业家的学习成长之路”,而是“创业家的成长学习之路”。因为,我觉得尤其对一个创业家来说,学习只是外围,干事、历练才是核心,是“干中学”,在干的过程中缺啥学啥。后来,啊小鬼设计海报时,把标题倒了一下,我觉得也行,主要是念着顺,也就没有再改。
当然,问题也是埋起头来自己编的。熊熊先编了4个,我补充了6个。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问题是我们自己编的,出发点还是站在了大家的角度,从伙伴们可能想提怎样的问题考虑的。
根据主题,拿到了问题之后,还有个怎么问的问题。下面我就聊聊,我是怎么问的。
3. 采访要注意逻辑性,搞明白是采取并列、递进还是转折等等
其实,我刚开始也不知道,以为不就是10个问题嘛!怎么问都行吧。结果,那天准备时,我到图书馆花了半天时间看了一本关于新闻采访和写作的书,把采访部分看完了(顺便还把读书清单也写了:临时想起来这个可以写成清单,既然已经看书了)。
里面说到关于如何提问的部分让我眼前一亮,有一种“我怎么就没想到呢?”的感觉。书中举了央视新闻调查的例子,说王志采访时喜欢用层层深入的办法,从现象问起,深挖细节一点点把事物的本质揭露出来。于是,我也开始调整我的问题顺序,形成了下面这样的结构。
01. 提问波波老师的结构基本是层层递进关系的:从宏观战略问起,然后问到了本人学习和社群的关系,然后进一步问到更细节的写作部分,然后问到成果,最后是来年打算、和第一个问题呼应。
02. 提问小秦哥哥的部分,根据他的特点,成功和失败两大块,提问采取了一种基本并列平行的结构,即成功------失败------学习(本来他写的里程碑是失败在前、成功在后的。我一看就改了。这样不利于提气啊!我们可以正视失败,但不能宣扬失败啊!),先问了5个成功方面的问题,然后问了3个失败的问题,最后问了2个学习的问题。这和我之前说的思路是一致的,“成长”优先,学习“辅助”。
以上3点,都是针对采访的,下面说说关于传播的部分。
4. 不遗余力去传播
这次采访,我从一开始就想到了传播。我们费好大劲儿,不就是希望有好效果吗?嘉宾都很忙,接受被采访其实是来捧场的,我这次如果搞砸了,既浪费别人的时间,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从选嘉宾、选问题、准备文字材料到到处招呼人帮忙,我也做了很多工作。
选嘉宾、选问题,上面提到过,就不说了。下面只说一下准备文字材料和招呼人的部分。
01. 文字传播
这个也是从看了toto和妖妖她们的被采访才想到的。那种1、2、3点的回答很直观,还很一目了然。然后,我就学着也把波波老师和小秦哥哥发来的答案这么编了(没错,提前准备的,我们还没那本事可以脱口秀还讲得那么好。),然后我就想到,这不就是一篇文章吗?于是搞成了文字版,后来想到传播,又搞了简书版。
为了当天从容一点,我还特别搞了一个主持人版本(因为,第一天笨笨主持完之后,我一直在想:她怎么能动作那么快?),把当天所有流程设计的文字内容,按顺序放在一个文档里,虽然费点功夫,但是现场就很轻松了,一条挨着一条发就行了。
02. 宣传推广
在群里,我其实也是小人物啦!但是,我靠着大树啊!智囊团和采访团筹备组可以在需要时帮忙打call。而且,现场我看气氛不够活跃的时候,也是赶忙跑去搬兵的,一招呼就来了。
不过,这些毕竟是少数人,筹备组的人基本还就是智囊团的。我还得再去招呼点人,免得现场只有我和嘉宾之间发来发去,多难看!于是,前一天晚上,我就准备对加了我微信好友的群发消息。结果,没用对群发,好像只发了几个人,却发了3遍。令芳说干脆替我发吧!结果变成了伙伴们说的“重要的事情说4遍”。另外,我也给几个老铁单独又发了一次,万一令芳没加他们呢!
现场看着不够活跃的时候,我也会抽空去招呼伙伴来打call。所以,就形成了热火朝天的热烈场面。当然,波波老师的大礼包也很给力。
另外,宣传不能不提海报。波波老师的海报是他自己做的。我本来跟他要照片,结果一会儿给我发来一张海报,让我哭晕到厕所(我们这种人怎么活?)。小情哥哥那张海报是啊小鬼做的,很赞!很大气!这些都成了我简书版本的宣传片。
以上就是我要唠叨的这次采访学到的、做到的四个点。即:采访的三个点:问对人、问对问题、策略提问;传播的一个点:媒体思维。正是做到了这四个点,才超出了大家的预期,基本达到了“一惊一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