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不是为稿酬和认同而写作——不过,能得到稿酬和认可也挺好的。
——娜塔莉·戈德堡《写出我心》
或许,我们的写作目的,都不是奔着金钱而去;
或许,我们心中多少对自媒体写作,存有一些偏见。
但有没有想过,自媒体写作除了获得金钱收益外,自己也能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授人以渔呢?
今期牛人堂请来了开鑫一笑老师,告诉大家为什么新媒体写作能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以及如何进行新媒体写作。
每一位写作者想要做到持续高质量地输出,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输入。
离开大量阅读,写作之源就会枯竭。
相信大家都有过,如老师之前遇到的一样经历,书读得多,但忘记的也多。
有时不禁停下来想,为什么我们读过这么多的书,经常看到后面都会忘了前面?为什么读过的书,所记的笔记越来越多,但能真正能为我们所用的却少之又少呢?
老师以学习金字塔的模型,告诉了我们答案。
如上图。
被动学习的学习效果只有5%到30%已经是顶峰;但主动学习的学习效果能到50%到90%。
因此,知识不仅要吸收,更要实践,才能真正融入到我们身体里面。
写作,就是以书面形式说给别人听的过程。
想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形成复利效应,进行新媒体写作是一举多得的选择(如,教授他人的干货类自媒体写作)。
然而,
当我们看到那些分享干货的文章时,常常觉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但当真正要写的时候,却发现脑袋空空如也,惊觉原来一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以及每一个细节都内含大学问。
新媒体写作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出的写作分支,是有别于纯文学创作的写作系统。
我们要学习任何新系统时,首先要搞清楚,我们所学的是什么,有个概念知识,然后才谈到如何做,即方法论,最后,才是练习,实践。
老师给我们引入了,李笑来提出的心智操作系统(如下图),为我们逐步讲解如何进行新媒体写作。
理论
一、新媒体写作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1、相比于传统媒体(如报纸、杂志等纸媒),新媒体的“新”体验在哪里
1)传播媒介:手机、电脑。
特点是:快。能随时随地想写就写,一秒发布。
2)写作平台:不仅限于报纸和杂志。
多了如,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头条号等众多写作分享平台。
3)互动过程:与纸媒相比,大大缩短相互反馈的时间。
4)写作主体:写作者的群体扩大。
由于传播媒介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就是写作的门槛降低,因为现代人基本都有一部手机。
写作者无论身在何方、来自何等社会阶层,什么职业、专职还是业余写手,不分男女都可以是自媒体人。
但,传统与新媒体写作的共同点是:读者对象不变,而且同样是以文字为表达方式。
根据上述总结可见,自媒体写作的本质可以引用刘杨《学会写作:成为真正会表达的人》中的一句话概括:
新媒体写作是建立在深度分析读者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特定内容的持续挖掘;新媒体写作通过一些写作技巧,快速抓住读者眼球,进而形成持续阅读黏性的写作。
2、新媒体写作的三个特点
1)有针对性的价值写作
每个写作者进行新媒体写作,都必须有明确的定位和风格,才能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现今网络上的自媒体文章类型主要有:
㈠新闻类:对时效果性要求高。
㈡干货类,包括:
①专业知识类:分大众知识或专业知识,一般专业知识居多。
②经验类: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当中总结出的一些心得、技巧、方法。
③行业类:从产业划分,比如互联网、金融、传统企业。
从行业类型分,还可以分为电子商务、互联网营销、媒体等。
从工作职责分,推广、策划、文案、设计、技术、产品等。
④研究类:研究类内容往往都会让受众学到或了解到许多非常有用的知识,如论文,科研文等。
㈢搞笑类:例如,层出不穷的段子。
㈣情感类:核心是以情感人,具体的操作手法有打故事牌的。
㈤鸡汤类:为大家打鸡血的文章,鸡汤虽好,不能当正餐。
㈥爆料、八卦类:各种娱乐八卦、名人八卦。
㈦观点类:要么极具争议性,要么非常独到,要么异常犀利,要么很有深度。
㈧案例类:往往都是真人现身说法。一是真实可信;二是内容来源于实践,可操作性强;三是更贴近用户的生活和实际。
从写作者角度来说,要根据以上文章定位来找对应的读者群体,然后再针对读者的需求来分析、考察自己如何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资讯。
从读者群体来说,他们会选择自己钟爱的文章类型,并在众多同类文章中筛选出,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作者。
2)互动式写作
要善用评论区,注意与读者互动的能力。
对于读者来说,能提高其对文章的参与度,以此增加对文章整体的粘性。
对于作者来说,能即时从读者的评论中得到文章反馈,据此不断调整改进文章,找到更合适的写作方法,甚至能从中找到二次创作灵感。
而且,写作者也能从读者互动中,设立自己的人设,成为文章独特风格的一部分,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3)有方法论(俗称套路),万事皆有规则,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参加写作培训课
对此,可能有些人会有异议。
认为写作培训课,只是教一些速成的套路就了事,然后写不出爆文的,依然会写不出。
市面上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但依然有比较好的存在。
所以老师给了我们两个参考标准:
1)能为我们找到完整的写作框架,让我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了解知识的底层逻辑。
2)找到同频的同路人。大家能相互鼓励、促进、讨论和分享交流写作经验和心得等。
满足以上两个条件。
那么,参加写作培训课的目的就能达到了。
2、主题阅读
我们可以到“知乎”等相应平台,或找对应的行家和老师,去咨询相关主题的书籍。
选择起码5-6本比较经典的书,从而慢慢搭建知识框架和阅读积累。
3、拆解写作文章(此方法最快)
对相应的平台文章进行拆除、模仿、对标,之后加以练习,然后在发到简书等平台上试效果。
根据阅读量和读者的反馈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改变策略。
关于这点我深有体会,曾经试过对某钟情的公众号文章进行模仿,从标题到标点符号,甚至看文章如何分段,有多少个段落,每个句子有多少字,都一一去模仿。
有利于快速分析,文章是如何取得读者共鸣,如何起标题才能博取读者眼球,以及段落之间如何承上启下,哪些地方需要引入自身经历和社会事件等。
这样做的优点是,成本小,有参照物,能迅速找到套路。
缺点是,“照猫画虎”的后果是比较流程化,像填表格一样,显得文章没有灵魂,缺乏真情实感,容易会忽略文章的核心价值,导致忘记了为了什么事,什么人而写。
方法
二、如何进行自媒体写作
1、有用(最核心要素):干货式写作,为读者提供价值
老师提出两种关于,读书的文章类型来做例子。
写书单:现代人越来越注意到阅读的重要性。
在知识为王的时代,如果我们阅读量足够多,可以写一些推荐的书单,并加以阐述推荐的理由,给读者提供一些找书的方向,为他们节省时间。
拆书稿:现代人繁忙,不是人人都有时间完整地看完一本书。
因此,我们可以将书吃透,从中提炼精华让读者在上班、回家的路上等,用最短的时间来了解一本书。
拆书稿的作用对于一些内容干涩、专业性较强的书籍尤为明显。
我们可以内化这些内容,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出来,再联系上一些生活例子,这样更能获得读者青睐。
这样做,作者又能加深知识巩固,双方受益。
总的来说,一篇文章要提出问题(一般是读者关心的问题),然后提出解决方法和论据,最后得出结果,提供价值判断,才能算是有用的文章。
这点与科研或论文文章的写法、作用等是相通的。
2、有料:有生活观察
一篇文章能引起读者共鸣,才算是有料的文章。
作者要能提供独特的经历和自身事例,文章内容要新颖、真诚、走心才能引起共鸣。
因此,作者要多留意生活,用敏感的感官触觉接收身边一切素材,然后多思考感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更接地气。
3、有力:有思考、有情感、有温度
这点从两各方面分析:
1)思考层面:
例如,关于同一本书,会出现千千万万篇书评。
如何获得读者的关注,关键在于写作者独特的思考、新颖的角度与能否挖掘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以我自身的理解,这要有三要素:
一是新意(立意要新,提别人没有提过的观点);
二是高度(站位要高,客观全面);
三是深度(切入点及分析问题要深,理解要透彻)。
2)情怀层面:
作者的文字要有温度,绝不让读者感受到作者高高在上或炫耀的成分存在。
文章要写出情怀与观点视野,让读者在读文章时,感受到作者如知己朋友般存在,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4、有趣:不说教
这是较高层次的文字艺术。
作者只有在写出简洁明了的文字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追求有趣的境界。
还是那句话,写作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大量输入,不断思考,才能持续高质量输出。
操作
三、关于练习写作过程中的心态
1、“匠人”精神
写作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艺,可以通过训练来达到如火纯青的地步。
就像学画画一样,要不断练手腕,技巧才能纯熟。
而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像雕刻一样,细心打磨自己的作品。
2、“死磕”到底
写了许久依然没有阅读量怎么办?
依然感觉自己进步缓慢,或还在原地踏步,看到别人进步神速,轻易收获百万粉丝时,内心不免有些焦躁或灰心。
但要知道,他们成功背后是要经过长年累月的累积和坚持。
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因此,闭嘴,坐下,写,就是看到曙光的方法。
3、“地摊”心态
自媒体写作文章就是一项商品,为读者提供服务。
为他们提供价值或欢笑,引发他们思考或让他们感到鼓励。
因此,读者就是上帝。
自己的商品要像地摊货一样接地气,质量高,更要接受他们的各种评价声音,我们的写作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结语
写作的路上,或会感到黑暗和孤单。
写作的过程,或会枯燥且乏味。
但只要努力和坚持,就能看到胜利曙光。
引用开鑫一笑老师的话:写作要慢慢来才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