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回老家的时候,听到两个亲戚的谈话。一个说,自己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已经住校了,每周回家一次。并补充,那里老师教得好,管得也严,小孩儿出来都很独立。另一个亲戚问:“学费不便宜吧?”“可不,一年得四万多呢。”第一个亲戚回答,言辞间不无得意。
当然,这个价位在大城市不算什么,但在我们老家那个十八线的小县城,大概算是最贵的了。我这个亲戚,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但生意做得很好,家里条件不错。也许,在他看来,他给孩子提供的物质条件和教育条件,已经算是很好的了,当然值得骄傲。
然而,当我听到他让六七岁的孩子上寄宿学校的时候,很有点心惊。彼时,作为一个亲子杂志编辑,我对这类话题很敏感,很想跟亲戚说一下,如果可以的话,还是不要让那么小的孩子寄宿。
但一是想起这个亲戚,属于那种生意超忙,基本上从孩子很小时就没怎么管过的人,可能育儿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他也许觉得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二是当时时间有限,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尽相同,不能只凭三言两语就断定人家做得不对,或者让人家改变一个重大决定。一个说不好,净闹得不愉快。想到这里,我又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寄宿过的人,我个人是不赞成让孩子,尤其是很小的孩子寄宿的。也想就这个话题说说我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2
我是从初一开始寄宿的,我上学比较早一些,那时候只有十一岁。当时,我上的那所初中虽然是在乡下,但却是我们那个市里数一数二的重点中学,历史挺久,分数线很高,甚至有些家在市区的孩子,也会被家里人开后门送到这里来读书。
可想而知,在我们那所学校里的老师,是颇有自豪感的。家长们也都以自家孩子能考上那所中学为荣。我曾无数次在大会上听校领导对全校师生训话,介绍我们学校的三大特色:一是生活质量差,二是封闭式、军事化管理,三是学习成绩好。
所谓的封闭式、军事化管理,首先就是学生不能随便出学校的大门,每周回家一次,只有周末回家的时候才可以出校门。伙食和住宿条件都比较差,也管得很严,吃饭的时候不能掉饭渣,哪个班的区域吃完饭后比较脏,要扣分。一个宿舍住20来个人,每周要检查宿舍卫生两三次,所有的被子摆放要在一条线上,牙刷要朝一个方向摆诸如之类,不胜枚举。
而我们的父母,甚至从前的很多代人,大约都是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的,所以,我们所在的那所初中,在老师和家长眼里,简直就是打造人才的最理想场所。许多老师都得意洋洋地宣称: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学生,正常情况下,没有吃不了的苦。的确,大学时军训,许多同学打电话回家哭得稀里哗啦,我无所谓,只是觉得这种刻意的吃苦无聊又无用。
直到现在我还很清楚地记得,住校的第一个星期,我忍着没哭(那时候觉得,因为这个哭就是没出息),然后觉得自己很厉害,住校可以不哭,虽然这件事本身让我非常难受。
第一个周六回家,在巷子里一看到我妈,我就忍不住哭了起来,当时周围还有许多邻居在场,但我也顾不上想是否会丢脸这回事,痛哭流涕。记得我妈当时还笑嘻嘻的,和周围的大人一样,觉得不以为然,这能算个啥?习惯就好了。
等到星期天下午要返校的时候,我就更难过了,哭哭啼啼地说不要再上学了。哭也没用,我自己心里也清楚,在这件事上我无能为力,而且我也并不是真的不想再上学。
这一哭,就是大半年。后来的情况就是,每周六回家的时候,我都高高兴兴的,等到周日下午要返校时,就开始哭着不想上学了。而且,在那几年里,我变得很爱生病,动不动就感冒、头疼。现在想起来,其实就是潜意识里想让自己生病,因为生病了,就可以请假回家呆上一个晚上,或者中午回一趟家去看医生,在家里吃上一顿饭也是好的。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就一直感冒好不了,每周末回家的时候,我妈就带我到诊所里,让医生开上几天的药带到学校去。下个周末,再去开上几天的药。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是在现在,很明显就能看出是心理因素引起的问题,但在当时,没有一个人会往这方面去想。
寄宿学校一般管得比较严格,学生也比较听话。当然,如果不够听话的学生,被“修理”的机会就更多。每天的活动范围就局限于教室、宿舍、食堂,除了上课吃饭睡觉上厕所,几乎没有其他任何活动。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上早自习,上午和下午各四节课,晚上还有两节晚自习,九点多熄灯。我觉得,每天能稍微高兴点的时候,就是吃饭的时候,因为可以把其他的事暂时忘记,但也仅此而已。
3
因为是所谓重点,所以我们那个学校里基本上是成绩决定地位。成绩好的学生是宝,成绩差的就没地位没自尊。成绩差的学生座位基本上都会被排在后面,老师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很反感。有什么不好的事,首先被怀疑的就是成绩差的学生。
我印象很深的是初一的时候,男生宿舍丢东西,班主任怀疑是一个成绩不好的男生,堂而皇之地搜那个男生的包,搜索无果,但那个男生因此退学了。一年之后真相大白,是班上第一名的男生所为,他因为在学校小卖部偷窃被抓,继而从前的那些事也被查了出来。
我成绩不算差,班上大概超过70人,我排名在十几,所以因为成绩而被歧视的压力还不算很大,但已然如此难受,可以想象那些被视为“差生”的同学又是怎样的感受。
之所以想说这个是因为,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说难题,也许有些事在大人看来不算什么,可在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事。孩子的一些负面情绪,很需要父母帮助排解。可是寄宿的孩子,他们的情绪家长并不能及时感受到,也就不能及时给予孩子帮助,甚至有些孩子的情绪家长根本注意不到。
那几年里,我曾很多次想过,活着到底有什么意思?每天被关在这个小圈子里,见不到家人,跟一部学习机器一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任何乐趣,还不如死掉算了。跟周围的同学交流过之后,发现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时间久了,我渐渐变得特别隐忍,只要不是触犯到底线的事,就能忍则忍,也很怕麻烦别人。那时候,开口请别人帮忙或者问别人什么事,于我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需要在心里练习好几遍才能开口。
不敢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害怕成为被注意的焦点。觉得自己特别脆弱,老师的随便一个批评,都会让人觉得惊恐万分,似乎很小的一件事,都能让人想到生死的问题。
要知道,那个时候我已经十多岁了。我不知道让一个刚上小学,甚至是幼儿园的孩子寄宿,对于孩子来说,会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和体验。会不会觉得自己被爸爸妈妈抛弃了?会不会觉得天都塌了?
高中的三年,仍然是寄宿。但那个时候已经长大了一些,学校的条件也比初中好一些,加上也许已经习惯了寄宿的生活,似乎没那么痛苦了。但是,也并不觉得有多好。
所以直到现在,当别人说很怀念十几岁的年少时光时,我总在心里想,并不觉得那个时候有多么令人怀念,想了又想,也想不出那个时候有什么值得怀念的。
4
大学仍然寄宿,但那几年觉得很快乐,性格也比原来开朗很多。
我曾经以为,全世界的中学都是要寄宿的,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原来,有一些人是那么幸福,他们中学六年竟然可以一直住在家里。虽然她们的家长会抱怨,因为没有住宿过,所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别人差,但在我看来,这又算什么呢?衣服洗得没别人干净,家务活没别人做得好,跟成长过程中的健康和快乐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啊!
长大以后,我去外地工作,基本上每年只回家一次。有的朋友说,离开家的时候会特别难过,而我,基本上没什么感觉。这大概也是那些年寄宿的“收获”之一,也不知道算好还是不好。
当然,我和父母的关系还是挺好的,并没有很疏离。这大概得益于,在寄宿之前,我一直不曾跟父母分开过,感情基础不错,后来也看了许多心理等方面的书籍。只是,那种孩子和父母特别亲密,在爸妈那里撒娇等这样的情形,在我记忆里不曾有过。早些年,我连在电话里跟父母说“生日快乐”都觉得挺不自然。现在会好很多。
当年,我在痛苦的寄宿生活时,曾经在心里狠狠发誓:以后等我有了孩子,哪怕他/她上最差的学校呢,也绝不让他/她住校!
不能否认,年少时的寄宿生活,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心理上,都给我很大的影响。而有些影响,需要我在之后的很多年里努力去消除。很庆幸我从小都爱看书,一方面这让我找到一些寄托,另一方面我也刻意看过许多帮助塑造性格,消除负面心理的书籍。事实证明,这对我很有帮助。
现在,我也做了妈妈,我很清楚地记得年少时那些不愉快的寄宿生活,所以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寄宿。我也不能理解那些让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就去寄宿的家长,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还是不要这样做吧。
当听到有人跟我说,某某家里特有钱,孩子上的贵族学校,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寄宿时,我觉得这简直是匪夷所思。而那些从幼儿园就寄宿的孩子,想想真的让人觉得心疼。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和家人有效的互动和沟通,在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健康成长这些方面,难道不比寄宿学校里冰冷的规则,严肃的纪律更有效吗?把幼儿送去寄宿的家长,您又可曾设身处地的想过孩子的感受吗?
我们现在总说安全感,可是从小就开始寄宿的孩子,安全感从何而来呢?至于所谓的独立,也只是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而并非精神层面。这样的孩子,虽然看起来很独立,可内心并不一定强大,也许还会更脆弱。
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也是一趟单向的旅程,遵循人的本能和成长的自然规律,比刻意的去打造一个理想中的孩子更重要。如果可以,还是不要让家庭的温暖和爱在孩子的成长中被寄宿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