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社会看重逻辑思维
如果是大学时就认识我的朋友,应该会很了解,我是一个逻辑思维很一般的人。
我性子散漫,而且会想到啥就去干啥,极度随性,条条框框的东西都不太喜欢。
比起一点一点的梳理清楚各种各样的概念,从头到尾完整的推理整套的逻辑,我更喜欢天马行空的想象,更喜欢不时会蹦出的创意点子。
简单来讲,那时我是个重创意而不重系统的人。
这意味着我的波动性会非常强,做事情的可能性会很大,但没有办法保持稳定的输出。
进入社会,我才发现这是有问题的。
因为除非是广告公司会比较偏重创意以外,大部分工作,都需要能够持久的胜任,并且持续输出结果的人。
这个结果可以很普通,能满足最低的需求就ok。
但一定是持续的满足最低的需求,最好还能标准化,能教会别人,也就是能有一套体系化的工作方法,这样方便复制和扩大公司业务规模。
而这些标准化和体系化的能力,就很强调逻辑思维能力。
在我看来,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框架,一方面它能够帮助你更有效的完成日常工作,另一方面,它也会限制你的创造性和可能性。
当然,逻辑思维代表着的标准化和体系化,并不完全和创意这种具有随机性、爆发性的特质相对立,按照标准化和体系化操作的日常工作,对创意要求的很少,但偶尔有之的创意也能给工作带来加分。
而创意本身,也需要辅以逻辑思维,以标准化和体系化的方式去操作,因为创意往往得通过逻辑思维的推理和分析,才能够落地。
-2-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的三个方法
看过我以前写的文章的朋友会知道,我推荐的各种技能、方法,都是在我实践过之后,才会去推荐的,因为如果我没实践过,那讲出来的只能是套话。
我从自己的经验开始总结,认为锻炼逻辑思维最常用的三种方式是:写作、做PPT、演讲。
这三样都有一个共性,共性在于有机会得到反馈。
人们每天都会有很多很多的想法,它们会在我们的脑子里飘来飘去,但是只有当它们被固化成一种可以为他人所看到,所体会到的东西时,它们才会变得清晰,变得有操作性。
只是思考,却从来不凝练自己思考的人,想到的只能是泛泛而谈的东西。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你不借助任何媒介去梳理自己的想法时,仅仅只是凭着脑子想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难以聚焦的,并且很快就会开始想其他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只有当你试图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做出来,讲出来的时候,这些想法才有机会被凝练,才能被你更深度的思考。
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对着写下来的东西思考会更容易,乱想了两个小时想了一堆杂七杂八,却并不知道自己想了些什么的经历。
此外,写下来,凝练出框架的PPT,并且讲给大家听,都是在不断的迫使你,把你的想法表达清楚。
这三种方法可以拆开用,也可以合起来使用。
就好像我写这篇文章,我想不清楚,是很难写清楚的。
写作是要给读者看的,需要照顾到他人的理解,需要不断的审视自己,表达得是否准确,是否有条有理。
而梳理出框架的PPT,会让你的想法更加的有条有理,有重点也有区分,这是能够帮助你建立体系化思路的重要手段。
说出来,是对你大脑一闪而过的想法最好的凝练,如果有机会,你甚至可以把自己说的部分录下来。一方面,在现场对着大家讲的时候,你可以通过观察大家的反应,思考自己讲的水平到底如何;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它和写出来,和用PPT做成框架是一样的,可以自行进行审视。
而这一切的锻炼方式,都是为了给你反馈。
你写的好不好,你可以从发文的阅读量,点赞数,赞赏,读者直接后台给你的评论,来做一个判断。
你PPT做的好不好,可以从领导、同事的反馈和评价里得知。
你讲的好不好,也可以从讲时他们的身体语言,他们玩手机的频次来进行判断。
这是一个在大量的练习里,一定能潜移默化的事情。
一开始你去写、去做PPT、去讲的时候,必然是很烂的,但在不断的用这些方式获取反馈的过程里,一定能体会到改进的方向。
比如讲完一个PPT,你总会问,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有什么看法吗?
这个时候大家给你提的问题和看法,就是帮你进一步梳理清楚逻辑,检验逻辑的最好手段。
-3-
总结
先强调为什么要锻炼逻辑思维,是因为只有你知道你要什么,你知道你为什么要什么,你才可能去要它。
再说通过获取“反馈”的方式不断检验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只有通过检验,你才知道改进的方向和空间在哪里,我们自己的评判往往是很主观的,只是放在自己的脑子里想,而不去交流,很难搞明白自己想的对不对,也很难把它梳理成有条理有逻辑的思路。
文章写于7:13
完成于8:05
今日完成“一小时写作计划”
和你一起
思考一些和我们都有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