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忧郁的解剖》
著写:[英]罗伯特·伯顿
译注:冯环
出版:金城出版社
藏书:四川省图书馆
图文:锦璱(简书首发)
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1577-1640)是一个学问渊博而性情古怪的人。他于1593年进入牛津,至1602年方得到学位,历时9年,因为自从他进入学校到1599年一直重病缠身,深深体会了忧郁的滋味。他终身留在牛津大学,做导师、做图书馆管理,他一生埋首在图书里。
他从不旅行,从未结婚,只是博览群籍乐此不疲,以至于死。他死于1640年1月25日,正好和他根据星象学推算出的死期非常接近,有人说他是自杀而死以证明其预言之不虚。(梁实秋撰)
伯顿坦言,写这本书是为了排遣自身的忧郁。显然作者是在用乐观的悲观主义精神为自己找乐子,极尽插科打诨之能事,索性并没将忧郁视为不幸,以“有些易怒而却充满悲悯的灵魂”俯瞰众生,将一生领悟到的各种学问全都融入到字里行间,行文散漫,包罗万象,就连那些故事轶闻也统统塞进来。
有人说此书是“剽窃者的粮仓、借鉴者的矿山”,近400年来,此书不仅成了忧郁的“预防剂”,也被诸多名家推崇。梁实秋先生在《英国文学史》第一卷中盛赞伯顿“使之几乎具有百科全书的规模”,钱钟书先生在他著写的书里更是一引再引达数十次之多,仅次于莎士比亚、黑格尔和《圣经》。
这本由金城出版社发行的精简本,开篇是1932年版导言,出自英国作家霍尔布鲁克·杰克逊,此人写了一本完全仿照《忧郁的解剖》风格的奇书《藏书癖的解剖》,据说也是相当有趣。
第一部分 德谟克利特二世致读者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年~公元前370年),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原子唯物论学说的创始人之一,率先提出原子论(万物由原子构成)。政治上属奴隶制民主派,在伦理上认为幸福是人生的目的,真正的幸福在于心神宁静。
亦如开篇导言中所言,明明是一部论述忧郁症的专著,到最后却成了一大消遣之作,听上去有些哭笑不得。
于己看来,那是西方世界更多知晓的是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这些名字绕口的古希腊、古罗马学者所留下的经典,或是存在于神话里的诸神踪迹,不止晦涩难懂,更无法抛开对万能造物主上帝的敬仰。
亦如伯顿所言,“我只是他人人生和经历的看客,看他们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我眼前各种角色纷至沓来,仿佛来自公众剧院或舞台。”读到此此处,不由想起了《红楼梦》中曹公借甄士隐之口解《好了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大抵这便是伯顿与那些讥讽、嘲弄世人的学者不同,更多是以一种复杂的心情略述观点,用低入尘埃的身段自谦所言之事“算不得什么真知灼见”。他就像个精通药理的巫师老头,懂得如何“以毒攻毒,用悲伤来安抚悲伤,靠闲散来驱逐闲散”。
伯顿的奇妙更在于他并非专业的医生,只是担任教堂神职、自己学院的图书馆长、一个彻头彻尾的书痴,却能说出医生和牧师两者并不抵触,唯一的差别仅在于,医生关乎肉体,对身体下药来治愈心灵。而牧师关乎灵魂,对心灵下药来医好身体。
世上众生在伯顿看来都是疯子,看似欢快的君王和大人物、敦敦教导他人的智者、批评成瘾的学究、爱恋中的人,诸如此类,全疯了,连他自己也不幸免。
总而言之,承认全世界人人都是疯子吧,无一例外。人活在世,谁没几个病?伯顿认为,忧郁症不过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病,而他就像个技艺不精的医学生,怀揣谦逊、单纯、可爱,恳请世人宽恕那只经验浅薄的疗愈之手,他只是在完成他的任务,说完想说的话,仅此而已。
第二部分 忧郁之成因与症状
一、何谓忧郁
伯顿笔下所阐述的忧郁,“或在性情之中,或在习惯里面。总之,因外缘而动心或不快活的人称作是忧郁的。”
他认为,世人均无药可救,就连最神圣的哲人也不能幸免,即使平时看似不留烦恼于心,依旧还是会饱受忧郁的折磨。
人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贪图永恒,全然忘了自己并非天使,终究会与死神邂逅。常常在一些细微的冲击下,被情绪所操控,瞬间化身为迷宫中的困兽,起初虽然也会用坚忍和宽容来武装自己,但会在哀悼中逐渐消沉,亦如世事反复无常,无比脆弱,在无休止的循环中将那些幽灵般性情变成习惯,任由情绪在体内肆意滋长。
伯顿觉得,对于忧郁症,“真正需要医治的,是那类习惯性的、长期的、持续的、业已定型的——如奥雷连等人所称,总之是非游移的、固定的忧郁症。由于它是经年累月而慢慢养成的习惯(或快乐,或痛苦),所以它很难得以根除。”
二、忧郁的内因:
1.过度锻炼、孤独、懒散。
2.谈幻想的效力。
3.羞愧、耻辱。
4.争胜、仇恨、怨怼和报复欲。
5.愤怒。
6.不满、忧虑和痛苦。
7.痴迷狩猎、爱好赌博。
8.自恋、虚荣、爱虚名、好吹捧。
伯顿所说的八种忧郁内因,就像被植入人体内的隐形病毒,不发作则已,一发作伤害巨大。那些与高兴、欢喜、愉悦相反的情感,譬如悲伤、沮丧、忧郁、哀愁等等,连同尘世间的邪恶以及数之不尽的痛苦——贪婪、虚伪、辱骂、诽谤、嫉妒、鄙视、迫害、痼疾、困顿、惊吓、苦难,各种浮于表面的苦,无法用多嘴饶舌去累赘讲述,大可看作瞬间得到释放的潘多拉魔盒,希望虽永留盒底,却很少有人能真正懂得法国的一句谚语“地狱的道路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三、沉迷书本,兼谈学者之苦
伯顿解释,学者之所以会比他人更容易患上忧郁,原因有二。一是离群索居,过于孤独,既不锻炼身体,也不与人交流。二是费心竭力,只顾研思。
无论再高尚的职业,终究只是凡人一个。与其专注于奢望,愚蠢地在书本上腐朽死去,任由大好青春流逝,倒不如干脆一点,抛开一切束缚,去过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好过灵魂在苦难中一无所获地磨耗下去。
四、忧郁的外因:
1.教育。
2.恐惧与惊吓。
3.讥讽、诽谤、挖苦。
4.失去自由、奴役、监禁。
5.贫穷与匮乏。
6.其他导致忧郁的意外因素,如友人之死、财务损失等等。
伯顿也讲述了诱导忧郁的六种外因,首谈教育,在荷兰医生贾森·普拉腾瑟斯看来,教育的坏是忧郁之害的重要原因。无论过严、过厉,还是放纵、溺爱,都被视为忧郁症的根源和推手。
书中提到,“教育乃成人或毁人之关键,故教育之事需把握分寸”。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主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也是终生的学校。无论生活亦或是学习,为人父母都不应忽视“上行下效,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通过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让孩子在愉悦自然的成长环境中构建起健全完整的人格,这点很重要。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次单行旅程,一旦被毁掉,就永难复原。
五、忧郁之症状
忧郁者的症状特征显而易见,往往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无须刻意去描述,因此伯顿并没为此大费周章,只是重点谈到了个别比较重要的症状,比如恐惧与悲伤、猜疑和嫉妒。行动上反复无常,捉摸不定,滑稽更是无人能及。
他对忧郁症状的评价,自己深表同意。忧郁“症状人人都有,再寻常不过,只是一落到忧郁者身上,就会表现得明显、频繁、剧烈和强劲。”
第三部分 忧郁之疗法
一、闲话空气
伯顿提倡,对于忧郁者来说,最佳的疗法当属改变空气。如果财力许可,最好经常变换住处,像个古代君王和显贵那样,择地而居,做一只随季节而迁徙的候鸟。
如果移居不能够办到,那就出门远游,在旅行中领略别样的风土人情,感受因此而带来的美妙,亦如中国古人所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连旅行都不能够,还可以选择改善室内采光,用香薰给空气带去净化,用炉火给身心增添温暖,切记让黑暗在体内肆意滋生,无节制地蔓延。
“总而言之,时常变换活动、对象、空气、场所,非常利于治疗忧郁症以及所有其他病症。这不光对人有用,对动物也是有用的。”
二、锻炼
锻炼的好处不必多说,兼顾身体和大脑,恰当、适时的锻炼,这是伯顿所提倡的。积极有效的锻炼既利于治疗,也能从总体上维持我们身体的健康。总之不要无所事事,也不要锻炼过猛,只有身体与头脑不偏颇,才能够享受理想的健康。
三、救治不满与不幸之良方
不满与不幸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无一幸免。你只知自己的不幸,仿佛世间只有自己最惨,却不知他人正痛苦千百倍。
无论你遭遇过何种折磨,深受其害,比如身体的缺陷和瑕疵、疾病、出身卑微、贫穷与匮乏、奴役、羞辱等等,人生在世,不满与不幸之事,数不胜数,你有权利选择拥有一个暴躁的灵魂,并在此之上添上更多的罪恶,因为在众生敬仰的神明面前,我们都是罪人,都是任性的小孩。
除此之外,你也有权利选择用余生去忏悔弥补过错,去奋力追寻梦想,竭尽所能地去守护内心清净的方寸之地,用洗涤心灵的告诫勉励自己,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安宁与平和。
四、对治忧郁本身
伯顿在书中这样写道:“塞内加曾说过,‘人人都觉得自己的担子最重’。叫我看来,则世间诸人中,忧郁者抱怨得最多。而他们对生活的厌倦、对人群和光亮的憎恶,以及心里的恐惧、悲伤、猜忌、苦恼、羞怯,外加其他一些身心的可怖症状,无疑还加重了这种痛苦感。”
十足的白痴活得最美。仔细想来,这句话真是有够精辟,同当初梁某人在《梁注庄子》节目里面分享过的那句“我就没见过一个瓜娃子有腰椎间盘突出”,有着莫名的契合。
其实不管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总会拥有对生命近乎一致的认知,这种跨越疆域的意识融合,只有站在更宏观的纬度才能开始有所领悟。
感谢能在合适的时间节点与《忧郁的解剖》一书相逢,本文中所提到的读后感受,仅仅只是个人的一些感悟,微不足道,旨在分享,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