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就仁波切: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
14-04-17太阳儿女+关注献花(0)收藏
编辑:一禅 ,摘自《根道果》
一切现象都是心的显现。——第三世嘉华噶玛巴,《噶玛巴道歌集:了义大手印祈愿文》
虽然我们将空性比喻为虚空(space),以便了解心无限的本质,不过这个比喻并不完美,至少据我们所知,虚空并不具有觉知的能力(觉性)。然而,从佛学的观点来看,空性(emptiness)和觉性(awareness)是不可分的。空性和觉性不可分,就跟湿润之于水或热度之于火是不可分的道理一样。换句话说,你的真实本性不仅具有无限潜能,而且是全然觉知的。
在佛教名相中,可以即兴反应的觉性称为“明性”(clarity)(自然的觉性,自心能无限觉察的能力,也被称为“心之明光”。),有时也称为“心的明光”(clearlightofmind)。这是心的认识层面,让我们能够认出与分辨由于空性而不断浮现的各种念头、情绪、感官知觉和显相。甚至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这个“明性”还是持续运作者,例如,我们会突然想到“我得吃点东西”“我得走了”“我必须待着”等。如果没有这心的明光,我们就无法思考、感受或体会一切境,也无法辨识自己的身体、这个宇宙,或在这宇宙中显现的任何东西。
本具的觉性
显相之于心,犹如热度之于火。——乌金巴(Orgyenpa),摘自《了义海大手印》
我的老师形容这心的明光是自我照亮的,犹如蜡烛的火焰一般,既是光明的来源,也是光明本身。
“明”从无始以来就是心的一部分,是“本具”(本来就有)的觉性,因此,我们无法像利用体能训练来锻炼肌肉一样,去“锻炼出觉性”。觉性不是“被训练出来”的,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认出它,只要注意自己是“觉知的”就行了。不过,这其中的困难是,所谓的明性或本具的觉性,其实是日常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此反而难以辨认出来,这有点像是不用镜子,却试图看到自己的眼睫毛一样。那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够认出它呢?
根据佛陀所说,这必须透过禅修才行,不过,不见得要像一般人所了解的那样禅修。这里所说的禅修跟前面所提到的一样,是一种“无修”,亦即你并不需要集中于一点或做任何观想,我的一些学生称此为“无添加物的有机禅修”。
就像我父亲曾教导我的其他禅修方法一样,这个禅修一开始也是先挺直身体坐着,自然地呼吸,让心逐渐地放松。“当心安住时,”在尼泊尔小小的讲堂里,父亲这样指示我们,“让自己觉察所有掠过自心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当你看着它们经过时,就问问自己:‘心和掠过心的念头有任何差异吗?思考者和思考者所感知的念头有任何差异吗?’持续以这些问题来看着你的念头,三分钟之后停下来。”我们就这样坐着,有些人显得烦躁紧张,有些人则忐忑不安,但我们都专心看着自己的心,并且问自己念头和思考者之间是否存在任何差异。
由于当时我只是个小孩子,而其他学生都是成人,因此我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们禅修练得一定比我好。然而,就在我看着自认不如人的想法掠过心头之际,我想起了这个教法,然后,有趣的事就发生了。就在这一瞬间,我察觉到那自认不如人的念头,也不过是个念头罢了,念头并非真实稳固的实相,仅只是思维之心的种种变动罢了。当然,就在我察觉到这点时,这个刹那的了悟随即又成了过去,我又回到了跟别人比较的念头之中。但是,那一刹那间的明性显现是多么深切啊!
下座之后,父亲跟大家解说这个练习的重点就在于,认出“想着念头的心”和“心中来去的念头”之间并没有任何差异。心本身和心中生起、萦绕、消失的念头,以及情绪、感官知觉等,都是空性的显现,而空性即是能够让一切事物显露生起的无限可能性。倘若心不是一种“东西”(thing),而是一种“活动”(event),那么,在那个被我们认定为“心”的心中所显现的一切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同样也应该是一种“活动”。当你开始安住在心和念头两者不可分的体验中,知道它们就像是硬币的一体两面,那么你就会领悟到明性的真义:觉性无限宽广的境界。
很多人都以为,禅修就是要达到某种清晰鲜明的“不寻常”状态,某种跟既有经验完全不同的境界。他们心里用力想着:“我必须达到心的更高境界……我应该会看到某些神奇的东西,像是虹光或净土的影像等……我应该会在黑暗中大放光明才是。”这就叫做“过度用力”。事实上,就像这些年来我所遇到的许多人一样,我也有过这种情形。
不久之前,我就遇到了一个因为过度用力而自找麻烦的人。当时我坐在德里(Delhi)机场候机准备去欧洲。有一个人走到我身边,问我是不是佛教僧人。我回答说“是”,然后他就问我知不知道禅修方法,我回答说“我知道”,他就问我:“你的禅修体验如何?”
“很好。”我答道。
“你不觉得困难吗?”
“不会啊!”我说。
他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后,说:“禅修真的很难,15、20分钟之后我就开始头晕,如果我继续禅修下去,有时还会呕吐。”
我告诉他,他似乎是太紧张了,禅修时应该要放松一点。
“不行,”他答道,“当我试图放松时,头晕就更严重。”
他的问题非常怪异,但他似乎很有心想要找到解决办法,因此我请他坐在我对面,让我看看他到底怎么禅修。他在我面前坐下之后,手臂、双腿,还有胸膛全都夸张地僵硬起来;双眼突出,脸上还出现了可怕怪异的表情,双眉上扬,甚至连耳朵都好像要从头上分离一样,身体更僵硬得开始颤抖起来。
单只是看着他这样,我好像也要开始头晕了,所以我说:“够了,请停下来。”
他放松了肌肉,脸上怪异的表情消失了,双眼、耳朵和眉毛也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他看着我,急着想知道我的意见。
“好,”我说,“现在我来禅修,你看着我,就像我刚刚看着你一样。”
于是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像平常一样挺直脊椎,放松肌肉,手轻轻地搁在双腿上,眼神轻松地直视前方,让心觉知地安住在当下。我看着这个人把我从头打量到脚趾,又从脚趾打量到头,再从头打量到脚趾。然后我结束禅修,告诉他,这就是我禅修的方式。
一会儿之后他才缓缓地点头说道:“我想我懂了……”
这时,登机的广播声响了,我和他的机位刚好在不同区,因此我们便各自上了飞机,飞行途中我也没再看到他。
然而,飞机降落之后,在下飞机的旅客群中我又看到他。他招招手,走过来对我说:“你知道吗?我刚才试着用你告诉我的方法来练习,结果在这整趟航程中,我竟然可以不断地禅修而不会头晕。我想,我终于了解禅修中放松是什么滋味了,真的非常谢谢你。”
当然,过度用力也有可能会有鲜活的体验,但一般而言,过度用力所产生的结果通常可分为三种:第一,试图觉察所有通过心中的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是非常耗神的,它会让你变得疲劳或迟钝;第二,试图觉察每一个念头、情绪和感官知觉,会让你感到心神不宁或坐立不安:第三,你也可能会发现心中完全一片空白,每一个你看到的念头、情绪或感受与所取的对象,就这样快速掠过,一一逃过你的觉知。如果发生了上述三种状态,你就会顺理成章地下结论说,禅修的体验并非想象中那么好。
事实上,禅修的重点就是要放下你对禅修的所有期待。你的本然心所具有的一切特质——寂静、开阔、放松与清明,原本就已经在那儿了,你并不需要特别做什么,也不需要转换或改变你的觉知才能够得到它们。觉察自心时,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认出自心原本具有的特质。
收起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