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的九月,伴随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你方唱罢,我方登台,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矛盾不一的国内呼声,一切的一切都在考验着这个新生的共和国,一位坚决的伟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0年快过去了,今日之中国不是往日之中国,今日之形势也不是往日之形势。科学技术依旧是第一生产力,但,这与你我这种普通人又有何干系呢?
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你我究竟该何去何从。
让我们从最古老的历史演变中寻找答案,五千年前,当人类还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手持农具,背朝青天,用汗水拼搏出了一片又一片宜居地。人们往往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生儿育女,教育也很简单,只需将农作的经验传递下去即可。
“孩子,好好学习耕作,只要勤劳,总有饭吃”
可是当工具的产生,一起开始变得复杂,有工具与没有工具的效率差别岂止十倍?
当不同种子的产生,一切变得复杂,选错了种子,产出就是天壤之别。
这个时候如果还只听从上一辈的经验,结果又能好到哪里去?
这就是这个时代,我们年轻人的困惑,连微信都不能熟练操作的父母,亲人,又如何给我们的人生作出五年,十年的指点?
社会的运转速度,更新速度,向来是与科技的爆发速度成正比的,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技的爆发更是呈指数增长,而我们的社会,也愈加复杂,今日之得,明日之失,仰望天空,未来究竟在哪里?
可这一切的未知背后却又明目张胆的指向一个客观实在——需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的背后是什么,是需求。
70,80年代,高考刚刚恢复,国家政治,经济急需人才,那个年代的大学生,一般位居高职。
90年代以来,高位人才饱和,社会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于是大学产业化,高等教育平民化。
以需求为本,以结果导向行为,以行为导向思维,当下需要什么,就以最高效的方式学什么。
那就有人要问了:那我寒窗十年为了什么?那我接受高等教育为了什么?那我所学的知识都无地可施?
我很佩服我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在很失望的时候与她探讨过这个问题,她一句话令我哑口无言,醍醐灌顶——高等教育,教的是思维模式。
从此我的天空似乎更加明朗,清澈。是的,这就是教育的精髓。牛生下来就有强壮的身体,坚固的犄角;鸟儿生下来就有翱翔的翅膀,尖锐的爪子;哪怕是整天担惊受怕的兔子——也有灵敏的耳朵与迅捷的腿脚。而人呢,生下来光秃秃一个,毫无战斗力,似乎什么也没有?其实人生下就有一项征服地球的绝技——学习的能力。
纵观人类文明的演进,知识技术何止翻新千倍万倍,但是人类总是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学习,不断适应,见招拆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以变化之学习应对变化之世界,屡战屡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