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略攻取,用智谋的手段战胜敌人
原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注释: 全:完整 破:攻破 上:上等,上策
译文:凡是指挥军队作战的法则,能够使敌人全国降服为上策,攻破敌国就差一等了。能够使敌人全军降服为上策,攻破敌军就差一点了。能够使敌人全旅降服为上策,攻破敌人全旅就差一等了。能够使敌人全卒降服为上策,攻破敌方全卒就差一等了。能够使敌人全伍降服为上策,攻破敌人全伍就差一等了。
解析:谋攻的原则。谋攻就是智取,用智谋的手段去战胜敌人,而不是仅仅单纯的依靠武力,从而争取完全的胜利。运用谋攻去战胜敌人,既能够使敌人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完整的降服,取得完全的胜利,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实力,避勉遭受重大的损失,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武力攻取,在摧毁敌方的有生力量的同时,己方也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蒙受重大的损失,所以武力攻取并不是最有利的战争手段。形篇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原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 善:好的 屈:屈服,降服
译文:因此百战百胜并不是最好的,不通过强攻的作战手段而使敌人降服才是最好的。
解析:谋攻的原因。战必有损,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势必难以两全。因此以武力手段既使百战百胜也不是最好的。不通过武力,而以智谋手段战胜对手,对自己不会造成太大的损失,又轻取对手,既保全了自已又能使敌人完整的降服,这才是最好的选择。
原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注释: 上兵: 最好的用兵手段 伐谋:以谋略 取胜 交:外交 兵:军队
译文:因此最好的用兵手段是以谋略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取胜,再其次是以军事手段取胜,最差的是强攻城池。攻城的方法,是为迫不得已,修造盾牌和攻城战车,准备攻城器械,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用的土山,也需要三个多月才能完成。将领不胜愤怒而驱使士兵像蚂蚁一样攻城,最后损失三分之一的士兵而城池也不一定能攻克,这就是攻城的灾难后果。
解析:上兵伐谋的用兵原则。战争中的主要手段有伐谋伐交伐兵攻城,上兵伐谋是对谋攻思想的实战运用,用兵以智谋战胜对手为上策,可以自保而全胜,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稍差的是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也可以兵不血刃达到目的。再差的是刀兵相见,以武力战胜对手,杀敌一万自损三千。最差的手段要数攻城,攻城拔坚耗时耗力,准备攻城器械,修筑攻城土城耗去大部分时间,同时守方占据城池的有利态势又会造成攻方军队的巨大伤亡。在付出巨大损失后也不一定能拿下,这正是攻城所带来的不利后果。九变篇云: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
原文: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 屈:降服 拔 :攻拔 毁:毁灭 兵不钝:军队不会疲惫 利可全:获得完全的胜利
译文:因此善于指挥军队作战的人,使敌人的军队降服,不是通过作战的手段。攻拔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通过强攻的手段。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是通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一定会用全胜的谋略去与天下诸侯争夺胜利,这样自己的军队就不会疲惫损折而又可以获得完全的胜利,这就是运用谋略攻取的方法。
解析:谋攻的方法及意义。所谓谋攻的方法就是不专靠武力使敌军降服,不去强攻敌方坚固的城池,不用持久的战争去征服敌人的国家。而是要争取完全的胜利,抱着全胜的思想去与敌人作战,运用智谋的手段去降服敌人。谋攻的意义在于,能够使已方的士卒不会疲惫损折,保全自己的实力,而同时又能战胜对手,使敌人完整的降服,从而取得完全的胜利。九地篇云: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注释: 十则围之:兵力十倍于敌就要将其包围 五则攻之:兵力五倍于敌就要对其发动攻击 不若:不如 小敌之坚:以弱小的兵力对战强大的敌人
译文:因此指挥军队作战的法则是,我军兵力是敌军的十倍时,就要将其包围起来。我军兵力是敌军的五倍时,就要对其发动攻击。我军兵力是敌军的两倍时,就要对敌军进行分割。我军兵力与敌方相当,就要奋力一战。我军兵力比敌军少时,就应避免与敌人接触。我方兵力比敌军弱时,就要避免与敌军作战。因此如果以弱小的兵力与强大的敌人硬拼,必定会被实力强大的敌人所俘获。
解析:谋攻的用兵方法。在战争中,根据敌我兵力的对比,通过集中力量,合理的排兵布阵,造成对敌作战的有利态势。当我方兵力十倍于敌,就将敌军包围起来,切断敌人的粮道援军,迫使敌人降服。五倍于敌,就向敌发起攻击,利用兵力优势将敌军击败。二倍于敌就将敌人分割,以造成我方兵力的更大优势。与敌人实力相当,就应激励将士奋力一战,一鼓作气战胜敌人。当兵力比敌人少,实力不及对方时,就应竭力避勉与敌人的接触及作战,以弱小的力量对抗实力强大的敌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必将导致兵败被俘。计篇云: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
原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注释: 辅周:辅佐周密 辅隙:辅佐疏露 縻军:束缚军队 惑:迷惑 乱军引胜:自乱军队,让敌人取胜 虞:有准备 御:制约
译文:军队的将领,担负着辅佐国家的重任,辅佐周密国家就必定强大,辅佐疏露则国家必定会衰落。因此君主对军队不利的事情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却要命令军队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却要命令军队后退,这叫束缚军队。不了解军队的情况,却要干预军队的政务,将士们就会产生迷惑,不了解军队在作战中的权宜机变却要去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们就会产生迷惑。一旦军队出现了既疑虑又迷惑的情况,诸侯国发难的时刻就要到来了,这叫做自乱军心,让敌人取胜。因此预知胜利的情况有五种,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的会取胜,了解众多兵力和少数兵力如何使用的会取胜,全军将士有共同作战意愿的会取胜,以我方有备对待敌方无备的会取胜,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乱干预的会取胜,凡事这五种情况,就是预知取胜的道理。
解析:谋攻的注意事项。将领是辅佐国家的栋梁,肩负着领兵作战的重任。辅佐周密,决策正确,在战争中就能百战百胜,开疆拓土,国家必然会强大。辅佐疏露,决策失误,在战争中就会战必有败丧师失地,国家必然衰落。君主远在庙堂之上,对前方军队的内部事务及战场情势不能详细了解和准确判断,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不了解局势的情况下干预军政,遥控指挥军队作战,必将引起军队的疑虑和迷惑,使作战陷入被动,而战争情势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稍有疏露必将遗误战机,失去取胜的机会,或使三军陷入险境。预知取胜的五种情况,了解什么情况下可以作战和什么情况下不可以作战,可以战则战,不可以战则不战,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样能取胜。了解众多兵力和少数兵如何使用,根据兵力的多少,能够合理的运用布署,这样能够取胜。全军将士有共同作战意愿,上下同心,就能在作战中势如破竹,无坚不摧,这样就能取胜。以我方有备对待敌方无备,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样的能取胜。将领有才能,而君主不乱干预,主将临机应变,君主不掣肘,这样的就能取胜。九变篇云:途有所不由,军无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也。
原文: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注释: 知彼:了解敌人的情况 知己:了解自己的情况 百战:进行百场作战 殆:危险
译文:因此说,既了解敌方情况又了解我方情况,就算进行百场作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方情况,只了解自己的情况,作战结果就可能是一胜一负。既不了解敌方情况,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每次作战都必将面临危险。
解析:知彼知己的重要性。知彼知己是用兵作战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在战争中,能够做到了解敌人情况,同时也了解自己的情况,就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势,相应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从而战胜敌人,而不会让自己陷入险境。反之在不了解敌人,同时也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盲目去做战,就不能正确判断战场局势,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只会导致自己面临失败的危险。地形篇云: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以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
战例: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率东北野战军入关,会同华东野战军共计百万余人,发起平津战役。将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部60余万人,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石家庄一线。傅作义一方面固守着坚城,想做困兽之斗。另一方面又预留海口,随时准备从海上逃走。为争取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派出特使与傅作义进行接触,对其晓以民族大义,言之以利害关系,希望傅作义能够率部和平起义。与此同时,又通过以打促合的方式,先后解放了石家庄,天津,拔掉了北平的外围据点,剪除傅作义的羽翼,将北平变为一座孤城。最终,在和平谈判的争取和强大的武力施压下,傅作义率北平守军和平起义,作为千年古都的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就是人民解放军运用谋攻制胜的经典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