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朋友婚礼,回了一趟家。
自从毕业以后,每年的计划都是春节回家一趟就好,毕竟跨越大半个中国,太远太麻烦太费钱。写下这一串文字,不免又想了一下,还真是,太远了。
我不是一个对家乡有眷恋的人,二十多年的生活,分了好多个城市,对哪儿都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但是前几天回家,突然就羡慕起那些大学毕业回家创业的同学。
因为落了东西需要去一个同学那儿取,我和闺蜜便一路说说走走慢慢悠悠的去取,一条往市中心去的路,路灯明亮行人很少,温度适宜空气倍棒,周边都是具有民族风情的建筑,对于在咖啡馆坐了一下午吃了一下午的我们来说,这样走着真是一种享受。
让我羡慕的是同学住的地方,特别宽的房子,布置得很温馨,大大的客厅,大大的卧室,大大的厨房,大大的卫生间,少少的房租,比我租房三倍大有余,租金没有我的三分之一哇。
想想就好心塞。
同样是每天九点上班,我需要七点起床,像打仗一样的挤公交地铁才能上班,而他们只要在八点半起床,二十分钟洗漱十分钟到公司就好。
虽然都是同学,但是聊起天来,我发现自己弱爆了,完全插不进话哇,眼瞅着闺蜜眉飞色舞的和同学夫妇聊一些我完全听不懂的东西,然后看着他们资源对接,发现好多生意伙伴都是共同认识的,可以互惠互利相互介绍认识,让在旁边恨不得把头缩到沙发里的我,很惆怅。
瞅瞅自己,上火哇。
终于明白,既与家乡疏离,又在城市难以立足;后难有退路,前不见出路的感觉,是如何的了。
02
回家几天,在家呆了两晚上,晚上爸妈忙完之后妈妈习惯性的拿出手机打开微信,爸爸则在一边念微信内容给她听,向她传递周边人的消息以及我们姐妹的生活状态。我很诧异也很心酸,他们每天都很累,而群里无非是我和妹妹闲聊的几十上百条消息及一些无聊的斗图。
老妈认字不多,老爸一字不落的挨着念,顺便解释表情包的意思。
看着别家兄弟姐们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而我们都在不同的城市,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对的。
曹文轩在《远方》中写:“人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
却不知道人一离家,便难归家。
当然离乡去大城市的人应该不少。
据说:“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人在异乡漂泊”(略微欣慰,至少每六个人就有一个和我一样),我不知道其他的六分之一对家乡都是一种什么感觉,但是对我来说,家乡已变成一个熟悉的陌生存在,每年春节回去的那几天,有时候甚至不如去一个城市旅游的时间来得长。
蔡崇达在《皮囊》里面写道:从本质意义上,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而又无法抵达远方的人。我想,一定意义上来说,我是这样的。
这里有陌生的熟悉感,那里有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夹在中间,进退两难。归不得,割不断。
因此回京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别人问我的问题,我要不要回去呢?我什么时候回去呢?我怎么样才能回去呢?
03
回到北京,和朋友约着一起吃饭逛街。不像在老家一样,一个电话随时出来,打车一二十块半小时就都能到。而是提前一天预约,跨越南北,平分东西,从北六环到南六环,来回四五个小时。
可是就这样的一顿饭,我们也吃得很开心,很满足。虽然一天就只能敢这么一件事,可是那种早早等待着,时间被填满的感觉,也很好。
在家乡下午再出门,各种吃小吃的感觉不错,在北京一大早就出门,一顿大餐能吃上一天的感觉也不错。
在家乡出门就能碰到熟人,大家都在一个圈子里面办事安逸舒适,在北京没有频繁的窥探和质问很自由。
在北京拼命生活安放理想很踏实,在家乡吃喝玩乐家长里短很快乐。
一线城市虽然具有很大的生存压力,但是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三四线城市虽然生存压力比较小,但是优势远没有一线城市突出。
北上广不是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城市也并非容不下灵魂,重要的是,你如何选择,又怎么去奋斗。其实,无论生活在哪里,只要付出努力,未来都会越来越好,而在不同的城市,我们又可能是不同的自己,所获得的肯定也不一样。
吾心安处是吾乡,若无心安,自无乡可归;若能心安,在城市依旧能寻得故乡之味吧。
最后用一句冯唐的话结尾:“北京虽然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是还适合我思考,还能让我混吃等死,灵魂不太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