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自己的故事,写在2017年考研的日子。在这个硕士毕业第一年的年末,谨以此回忆自己大学的时光。
大学的开始
2010年,我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来到这片天府之国,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从小就在父母的带领下游遍大江南北的我,对异乡并没有太多的不适,也没有太多的离愁别绪,更多的是憧憬。憧憬美丽宽阔的大学校园,憧憬那个高中老师吹嘘了无数遍的无忧无虑的大学生活。
我见到的第一个同学,是一个四川本地人。我们之前就已经在QQ上聊了一段时间,还算挺熟。当我们第一次见面打招呼的时候,我惊讶了——他似乎不会讲普通话。我的天,当时我就郁闷了,我说以后怎么交流呢?!(四川人一般都觉得四川话和普通话差不多,挺容易理解的。但是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一开始还真不太听得懂。)后来我才知道,他其实普通话讲得挺好的,只是以前很少接触外省同学,一时切换不过来。后来我们还是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一直到现在,哈哈。我的大学生活,就从这么一个尴尬的小插曲开始了。
迷茫与尝试
大一的我和很多人一样,状态就是迷茫。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大学的学习模式是怎么样的。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不能荒废了。很多书籍、影视作品里描绘的大学生活,就是丰富的社团活动,大神云集的各种比赛,也许大学就是这样的吧。所以,我也跟风,在食堂门口填写了好多的入会申请书,交了不少会费。有摄影的,有电子设计大赛的,还有游戏开发协会的。可是后来我发现,好烦啊,每周三要开例会,每个月要学习汇报,大一就要提前看大三才开课的那本厚厚的《晶体管电路设计》。这不是我想要的呀,我就想晚上和室友打游戏,玩累了就出去吃夜宵撸串。
现在回头想当初的日子,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寝室里三人开黑玩求生之路了。Hard模式,长桥(Bridge)关卡,三个人不知道输了多少回。周末玩到半夜一点多,大家互相交换家里寄来的零食,填饱肚子继续再战。就这样,放弃了各种社团、竞赛的我,在轻松愉快的日子里,度过了大学的第一年。这一年,过了四级,拿了奖学金。
读研的决定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和爸妈说自己绝对不会读研,现在我都依稀地记得父母当时略有失望的眼神。大二的我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开始真正的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路线了。听很多学长学姐说,要是本科毕业就出去工作的话,如果想走技术离线,现在就要赶紧参加各种竞赛,多拿奖;如果想走管理路线,就要参加社团学生会混经验。我一想,不行啊,认真听课、复习考试,我乐意。搞这些,我还怎么打游戏、看比赛、旅游、骑行、捣腾摄影器材了。本科期间还是轻松点,然后我就这么,决定读研了。
考研太累,要不还是争取保研吧。大二、大三两年,我就在为此努力。我本身就没有翘课的习惯(除了早自习,为此还义正言辞的和辅导员辩论了一番,然后顶着通报批评,依旧不去),加上我特别享受期末考试前,在大教室里安静听歌复习的感觉。尤其大冬天,听着《飘雪》、《再见二丁目》这样的静歌,心里总能很安静。我们学校有四门课,大家称为“四大名补”。但就在大二、大三,这四门课里,除了《概率论》我考了89之外,其他三门都超过了90。
悠闲的考研之路
然而,鉴于大一时,英语和微积分的分数太低,最终以前80名保研了,而我是87,平均分差了不到0.5分。没事,那就考呗。我可是除了保研的,剩下的里面的前十名啊,这还能考不上?本校考本校本专业的人,往往都是淡定的,人家提前一两年,我们就半年。而且,我又是这些淡定的人里,相对最淡定的一波。早起,但绝不晚归,经常晚上就偷懒出去喝羊肉汤,吃饱喝足,回寝室看电影。在考研复习的半年里,我刷完了《星球大战》系列和《星际迷航》系列,而且居然还入坑了魔兽世界。
最终,不那么顺利,但还是考上了。一句话总结我的大学四年——翘过课,旅过游,通过宵,拿过奖,考过研。总的来说,多彩充实,也略有遗憾,而且终归是有出路了。
新的开始
研究生生活开始了,我的焦虑也开始了。因为考研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关系,虽然最终考上了,但是专业也调剂了。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是相对一般的,所以虽然我很有兴趣,但是却也不敢太专注于学习,生怕找不到工作。
当时正是互联网大爆发的时候,BAT的传奇故事正在商界书写;一个软开Offer就能轻松月薪破万的故事也在校园里流传。我本身对计算机就有着浓厚的兴趣,加上本科专业就是电子通信类,与计算机相关。所以我毅然地决定,要转行当码农。研一,我用一年的时间,自学了《操作系统》、《算法导论》、《网络原理》等课程,并掌握了C++、JAVA两门语言。当时的我,充满了学习的动力,也获得了掌握知识的满足感。
疑惑
学以致用,为了能够将学到的东西用到实际之中,也为了能在未来的就业简历中增添一个加分项,研二的我来到了深圳,这个遍地都是创业故事的城市,由朋友介绍,进了一家互联网的创业公司。
刚开始实习的日子,什么都是新奇的。需求评审、敏捷开发、Show case,原来互联网,是这样的。新生活,新环境,我干劲十足。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一门新语言PHP,并且可以熟练的完成组长分配给我的需求任务。然而,就在这潜移默化间,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心态上的变化——代码似乎不再如以前优雅,完成需求也不再如开始时给我带来兴奋。我的热情开始退却。
我的思想开始飘忽。偌大的一个城市,茫茫多的人群,每天都从同一个洞口钻进地下,走进那个铁皮盒子,再从另一个洞口走上地面,走进一栋栋高耸的大楼。等晚上,再反方向的走一遍。每天,就是这么几十万几百万人,从关外到关内,再从关内到关外。那我现在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时的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周七天,只有周末,我是活着的。
实习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临别时,研发总监邀请我在正式毕业的时候,再回来工作。我微笑着表示感谢,并没有给他正式的答复。因为我知道,在我的心底,那个问题我还没有想好答案。
答案
回到学校之后,我仍旧在思考,为什么学习过程中我可以对软件开发付出巨大的热情,而当我获得了一份工作之后,却对它失去了兴趣呢?
这个问题答案,始于无心插柳。实习结束之后,我开始投入到毕业设计之中。为了达到项目设计的预期,我需要从理论知识准备开始,再到资料查询,方法设计与验证,实验仿真,最终才能完成论文。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每一次成功的推导一个公式,每一次验证一个局部算法,我都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并且非常有动力通过代码编写去最终实现它。突然间,我似乎明白了那个困扰我已久的问题的答案——求知欲。
是的,正是求知欲,让我对代码编写这一件事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感受。在学习中,我会不停的遇到新的问题,需要去寻找新的答案,这个过程满足了我的求知欲。反之,强烈的求知欲也在推动者我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而在工作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往往是一个具体的业务问题,更为严重的事,这个问题的发现者一般不是自己。比如在实习的互联网公司,需求的发现者是产品经理,而问题的解决者却是我。我并没有能深切的感知到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全过程。所以我的求知欲并没有被调动起来。
总结
研究生的生活最终还是结束了。如果说本科的生活是充实,那研究生的生活,我打算用凌乱来形容。始于焦虑,乱于过程,好在,终于清醒。起初的焦虑,仿佛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我前进,似乎一旦停下,就会被发展的浪潮抛在身后。这一味的前进,让我没有能够慢下脚步去思考,最初选择读研,到底是为了什么。
自我感觉读研的三年,自己失去了许多。当周围的一些同学认真的参与了科研,发表了论文,而且还度过了人生中也许是最后的三年美好的校园时光时,我却在忙于为未来的日子焦虑。到头来,感觉自己做了很多,却又似乎什么都没做。
从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也许可以看出我自己本科四年和读研三年的差别。前半段的文字,顺畅的在讲述一个轻松愉快的故事;后半段篇幅,却不太规整,有些混乱。因为,生活就是如此。
生活未完,故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