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姥姥去世,回来感冒发烧,躺在床上差不多一周,感觉整个人都浑浑噩噩,持续了两周才慢慢好转,这期间都无力看书。生病期间的感觉让我越发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身体一好就捧起了《你是你吃出来的》浅尝了一番营养学的保健理论,收获颇多,于是身体力行先从每天早晨开始,不再赖床给自己和家人做一顿丰富的早餐,虽然中晚餐都是在公司吃,但也尽量注意营养的搭配,差不多半个多月以来,虽然身体状况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改善,但想不到的是,体重开始稳步下降,本身也算是标准体重的我在没有特别想要减重的情况下竟然得到了意外的收获。本月受到冲击最大的一本书是《游牧东京》,与最近在反思的很多迷惘之处碰撞出很多火花,即便这本在豆瓣评分并没多高,但对于我的人生而言这可能是一本非常重要的书,感谢与它邂逅。
游牧东京
从做开发之后没多久就开始想着,哪一天能不再被朝九晚六束缚,做个自由或远程工作者该多好,我想这也是很多程序员的梦寐以求的工作方式。比起很多职业来说,程序员这个职业,虽然有它固有性质带来的稍微高一点门槛(在某些开发中已经门槛非常低了)和与其他职业一样的精力消耗,但对于实现自由和远程的工作方式上,算得上是得天独厚,与在这本书中的作者所从事的编辑和自由撰稿人有着一样的优势。在豆瓣评论中毫无意外的看到很多评论说作者所说的非常不切实际,以至于虽然他的生活方式很吸引大家,但却因为很难实践而降低了对这种新生活工作方式的评价。然而我想问的是,你们真的有想要去改变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想法,去实践自己心中理想生活的勇气么?大多数人只是缺乏勇气无力对抗现实,这不能成为这本书中所提出的理想应当受到低估的理由。如果目光比较长远,一定是能够看到在未来,工作和生活的发展会日趋个性化,生活方式和工作本身也会加入更多的多样性元素,不需要过着与书中所述一模一样的生活,但应该反思的是,如何在这样的社会寻找能让自己不留遗憾的生活方式和让自己有价值体验的事业。没有哪种思想是空谈,那都因为不愿意去实践。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大的心理支持决心要去实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和生活,那些不愿意做出努力的人只能被自己局限。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抱着必死的决心硬是把这本同学们都敬而远之的大部头啃了下来,只是第一次接触,很多概念比较陌生,吸收的比较粗浅,以后还得花更多时间进行归纳和总结。但毫无疑问的是,我已经打开了统计这个房间的大门,沉浸下去就会发现其中的美,对于书中列出的很多参考书籍都有了比较大的兴趣要去更深入的了解,希望以后能跟统计学成为好朋友~
你是你吃出来的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有关营养学的书,看过才发现,微博朋友圈流行的那些保健知识有多么扯,用最近教授管理心理学又身兼健康营养师的老师的话来说,网上的流传大多文章都是对科学研究的断章取义,现在对此深有感触。此书的作者本就是医生出身,又具有许多年神经科和营养科的临床经验,自己实践了这些知识来修复了破损的身体,并且很多知识是基于国家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编写的,理论自然夯实有凭据。碰巧看到《大脑整理术》中有一章对于健康营养学的解说,发现人家国外的最新营养学理论与国内相当一致,所以又增加了对这本书中理论的信任度。一瞅这书的名字真的是平淡无奇,不过有一些内容确实能颠覆几十年来的饮食习惯,连我这种什么国家的饮食文化都适应良好的吃货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更不用说大多数现在还坚持着几十年以前的传统饮食习惯的国人会产生多少惊奇。这个时代保健手段层出不穷,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饮食,但要实践就要用最科学的方法,不然只能是误人误己。令我感到非常可怕的是,国家发布的官方膳食指南,想必听说过的人都极少了,更何况会翻看。在此立下一个小目标——不拉低国家平均寿命。
少年岛崎不思议事件薄
最近看过的小说中最喜欢的一本,首先是不知不觉就被书中的角色吸引了,即便是一开始被塑造成整一个废柴形象的主角到了后来也发现他原来是一个有着自己非常坚持的道德底线的勇敢的小少年,更不用说作为全书之谜的女主角被揭露后的形象是多么让人觉得真实和惊心,应该都要归功作者深厚的人物塑造功力吧。我个人认为以初中生为背景写的推理类小说还真是难以有太多奇特的突破,不管是在智力认知层面或心理情绪层面理因都不如成年人发展的那么丰富饱满,如果僭越了生理现实限制就会使人感到别扭,但是这本小说却不是以惯常稀奇的推理手法来吸引读者,采用的是心理动机层面的揭秘。借由开头就非常迅速得吸引了我,而围绕一开始发生的事件的解决,事件本身的真相却是次要的,由此引出的关于人物性格和心理动机的揭示才是最精彩的地方。这些心理的动机确实是超越了生理年龄的,即便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除非受到非常大的外来作用影响,成年的他们还是会具有相同的心理本质,对于这种揭露人性的小说真是爱不释手。
极简的力量
一直都比较欣赏极简主义的一些核心内涵,很多人一直都以为极简就是要丢掉不需要的物件、勤俭节约,极端者甚至以为就是要做到两袖清风,然而它最重要也是最值得借鉴的是借由扔掉那些冲动购买的或囤积已久但未来可能完全不会用到的物件、留下自己最爱的精致物品以整理自己的思绪,面对自己的真心和真实需求,丢东西只是一个外在的体现,重要的是在思维中清理自己的过程。这本书的内容不出所料,比较浅显易读,不知书中的案例是否都属实,即便都是真实的,对于某一些案例与极简的关系我是稍有质疑的,不过仍然表达出了对极简主义思维方式的推崇,至少这些例子确实可以给类似的人一个警示和借鉴的作用。
雪人
这个故事有点长,不过作为商业作品来讲是比较成功的,博人眼球的变态罪犯、令人窒息的猫捉老鼠游戏、触目惊心的犯罪仪式现场、各方利益冲突的角色、峰回路转的情节、预期的完美结局都应有尽有,非常具有画面感适合拍成影片,好像确实有电影版但还没看过。一开始交叉的几章虽然交代了年岁但还是没法理清时间顺序,看到后面才慢慢整理好时才发现原来果然是布了好大一个局。不太适应的还是欧美作品中难以理解的人物性格,虽然故事讲的还不错,但还是有点难以带入,最终也无法将其列到最喜爱的推理小说中去。
大脑整理术
我把这本书归类在了个人管理的类别中,我想作者全篇都在讲要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应该是这个类别没错了。没有太多崭新的内容,不过还是对已知理论做了一些挺好的补充和佐证,感觉现在国外很多讲个人管理的书原理大同小异,都是在一个已有基础上重新归纳诠释成自己的理论框架著成一本新书,区别只是在于别人是真的有指导咨询者的实际经验,而不在那行业中的如我这类业余人士只能指导自己。作者的背景倒是没有考证到,但感觉他还是花了非常多的功夫去写这本书,翻开书后的参考文献就吓一跳,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页的参考书目,可见态度非常实诚,既然总结了那么多前人的经验,想必还是大家值得看一看的。
如果世上不再有猫
看着名字很有意思就买下了这本书,非常好的彰显了日本人对猫的喜爱。本来是打算读个消遣,读完之后发现有一点点额外的思考,除了感到日本人就算是到了世界末日也无法割舍掉猫的喜好之外,故事后期生出的温情也渐渐俘获人心,尤其是读到家庭那一段的描写,忍不住掉下了眼泪。相信这种家庭关系是非常多现实中的家庭的写照,虽然没有发生主角那么凄惨的故事,但是在什么都还有的时候去珍惜一切不正是最好的事情么。
练习告别
这个月也是奇怪了,连续两本书都有关于如何与逝去的告别这般内容。莫名其妙的巧合有时是一种意外的礼物。与中国人迥然不同的是外国人的待人处事风格,国人若是患上这样的病基本上是难打听到进展了,但国外人却大张旗鼓得宣告全世界,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这书的男主角是一号比较有名望的人物。虽然这是个很哀伤的故事,但是我看到身患癌症的病人每天还在吃着披萨芝士大鱼大肉这样的举动实在是很难产生太多的同情,虽然这样对作者和死者十分无礼,在刚读完那本营养学的书籍之后实在没办法不把这种结果推导到病人自己身上,甚至我还在想,如果当时有熟悉这类理论的医师来指导他的饮食作息,这故事是不是会有另外一种结局,没来由得生出万分遗憾的情绪。
闲暇处才是生活
被标题吸引而来,最近一段时间思考了很多关于生活和工作的未来,想借由前辈的经历期盼着从中邂逅一些不一样的想法,用来启发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看散文,感觉散文的形散神不散把我折磨的无法理喻到底想表达什么,每次语文考试都在散文中失掉许多分。然而人的变化真是无法想象,现在竟然能发现散文自有散文的妙处,也能乐在其中,特别是能从别人的生活和经历中看出点什么,历史的,社会的,情绪的,喜好憎恶,所得所失,人生无常世事变迁,有一番难以言喻的趣味和惆怅,那种感觉非常虚幻又实在,如果是在其中看到了一些与自己有共鸣的东西那就更别提有多激动人心了,仿佛与遥远时空中的作者进行了一次非即时的对话,像是解忧杂货店里的那种。或许是到了我们这代人之后才能享有一种闲暇逸趣,那就是能同时欣赏在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之前那些完全对立的作家的作品和思想,梁先生与鲁迅先生的关系如同卢梭与伏尔泰在后期的对立,前两代人恐怕因为身在那个年代尚且无法跳出时代的局限来看待一些事物。这书里后面有一段梁先生悼念亡妻而作的自传回忆,虽然只是草草掠过,却也感受到了他深切忧伤的情感思绪,平淡过往中的一点一滴都渗透出无限感概,人死如灯灭,这是在姥姥的葬礼上一位阿姨发出的感概,那时我体味到了什么叫五味陈杂,正如在看到这篇文章时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