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鸽子
前天 0:08
男孩高考后自杀: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
这篇报道的文章非常让人产生触动,请点击链接观看
小感
一个人必须得拥有自己的独立意志。
拥有要改变生活中所有不足的意志。
自怨的人等于妥协于既定规则,供让出自己生命的主导权。甘愿被规则影响而无法产生积极的自我规则。每一个人都应该产生积极的心态完成自我生存状态的改变。
父母对儿女的强制和放纵就是源于他们的父母的经历。看看父母和祖父母的生存经历就可以很容易理解他们以及--
任何家庭优秀的价值观和错误的教育观的由来。
不自觉保留下来的观念大部分都是肤浅的观念。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父母这样的观念。仔细思考,就不会被这个观念所左右。因为它的来源和你的生存环境是有差异的。
世界上任何人都渴求你给他一个成全你的理由
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理由来做事
他们不明白为你做事的理由
他们只有通过你清晰的表达才可以辨别知骁你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所以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很简单
贯彻自己的行事主张 该来的相互吸引 该去的快刀斩去,刻意而顺势。
去影响父母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在有些家庭是困难的。
高考后男孩子绝望的自杀来源于无朋友沟通无父母理解。他没有沟通的渠道。
但最终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写下这篇日志自杀后他肯定希望别人和自我产生一份重实的连接。完成一份对父亲的道德评判。
他期待自己的死亡会给父母带来懊悔。
可悲的是他在文中写道———担忧着别人对待这封信的看法非常害怕众人是否可以推动自己站立到道德的制高点上。让我看到了他对别人的评价的深深的恐惧。
在死的时候还非常担忧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样的人生究被所谓“他人的眼光”拘束了多久,才会形成 为了他人的眼光刻意牺牲自我生命的价值观呢?
18岁的人
是该凝结出自由意志的成熟?
还是该 为成功的虚荣 失败的言论 他人的眼光而摇摆不定?
我不该评判他的价值观的好坏,每个人都是自我环境中的主人。
环境塑造的人,它人没有努力共情别去评判他的价值观。所以我要求去自己去接受男孩不同的价值观。
就犹如注重生活意识的电影里演员的演戏,我们不应该像对戏剧和电视剧一般去评价演员的演技的好坏与否---演员此刻传递出的情感行为就是他私底下生活中的意识形态。评价他演的缺失,就是评价他真实生命里的缺憾。这不体面。
这篇自述也是一样
自杀男孩确信。自己的人生能否反败为胜解脱桎梏的审判就是离世后大众关注的日子。
父亲的言论扭曲了他自己,他用自身的生命为代价换取舆论支持的匕首。回敬给一辈子让自己痛恨的父亲最后的心理回应。
不去评判两个人的谁对谁错,两个人的关系究竟是因为什么心理导向才会一直延续到最后的呢?
我想了很久。觉得——
人性是共通的
1你多付出一些对我 我就会和你产生一些共鸣
大部分人这样想
2但其实我多付出一些对你 你就会和我产生共鸣
父亲在男孩生命中是主导者
他以苛刻的方式对待男孩
是源于1的价值观,而男孩能接受的自然也是1的写照并且记忆下来
男孩在日常生活中和父亲间毫不妥协
你苛求我的学业我怨无可疏 这样长此以久
男孩心中滋养的对抗情绪像钢铁一般。过硬一定会断
产生自杀的念头也是在反复对抗中寸寸断裂。
至始至终我都没有在父亲的在孩子的在世生活中感受到他对孩子的妥协和让步
只有最终孩子用自己的自杀
也就是变相的2的法则
男孩用自杀式的惩罚,让父亲感受到了孩子付出的巨大代价后,才产生了自省下的悲痛感触。
物极必反。对他人对抗久了会产生自残。
削克孩子的生命体验最终斩断自己的生命延续
可恨的父亲变为可怜的男人。
可悲的小孩结局让人苦笑病态的家庭教育方式。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可以教育出一个丧失独立意志的人生,丧失追求自我成长和对未来岁月美好的憧憬。而甘愿活在别人眼光交织的心里话中不敢正视蕴藏在自身生命力量里的刺眼的光亮?
这个家庭教育是值得你我反思的,,每个人都必须得明确你希望你的后半生的目光寄托在什么教育方式下成长出来的儿女身上?
可能接下来的五年你会琢磨男女情感间的沟通,但接下来的十年,你一定会思考你能去营造的家族的命运上。
人的生命分为正格和副格。
正格人生种树,副格人生纳荫。
正格人生主张,副格人生依附。
我曾经主张恋物执器是美好的,
后来我醒悟那正是我无法贯彻自我意志的陷阱。
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能以正格对待自己,副格对待它人。我觉得这一种成熟。
人与人的相互尊重建立在价值观的尊重上。如若有人试图扭曲你的价值观,他是不自重的表现。
如若你妥协,你便适合当依附于人的副格。
如若你坚持,你便是作为一个自在的正格。
作为一个自在的自己贯彻自身意志行驶生命主张,这不就是最美好的生命个体吗?
父母儿女间价值观不同,父母一定想要塑造儿女的价值观。从本质上讲,人们希望别人和自己同质化,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婚姻,友情,父子,母女,以及一切的团队合作。
没有人能被同质化,但所有人都能感受美好和绝望的能量。而产生各种价值观下的吸引和排斥。
因此
你能从心里感受到的是布施的心态而非克扣的心态去传递你的价值观,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别人一定能感受到受益的气息。感受到到相通的积极能量。我想,这是家庭里唯一的教育方式,去传递能量,感染别人,却不要求改变别人。相信也是儿女对父母的教育。
永远不对他人提改变。只问自己我感染了他什么观念?是奉献还是克扣?这是我最深的感悟
中国凡有父亲是以激励的培养的方式对待男孩
孩子的问题父亲帮助孩子一起努力改变陋习
我觉得是才是这才是合格的顶梁柱。
善往善来。福往福来。恶出者恶返。历史朝代变迁,也是如此。
不要浪费你的意志力去改变他人 每天的意志力都是有限的 你应该端正你的生命天平的重心。你必须看看自己的脚底我现在是否在通往我最想要的结果的路上。
如果至亲面前
不能做到上策——男孩和父亲间,有一个人来付出,溶解僵局。
那么作为成年的男孩子应该去考虑独立去生活。你总会在社会上学会如何改善家庭关系的。
父母不是用来妥协的
父母是用来相互成就的
父母用不合时宜的规则打造你
误认为你就是他的主张
你必须坚持自我
用独立来打造环境
用独立来结交志同道合的师友
最终用自己的独立成就回馈父母
这才是最完美的家庭结局
父母思想固化到你无法动摇他们的教育理念改善自身环境。而自觉有更重要的自我提升要做。它确实阻碍到你的时候。你该去放手尝试去开拓环境了。因为你的思想不是在错误熏陶中定形就只是在扩大和社会的沟通连接点上独立。
一十八岁高考刚结束的男孩在空间里写下这篇日志后自杀
真希望在高考完后的那个晚上我可以和他看一场电影后聊一会
生命的重砣来源于你自我的重心
但你我感知生命的惯性容易收缩容易崩紧
因此生命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件事
接纳对方成为他自己
你才能够彻底明白
自在的意义
自在的去作为你自己!
去贯彻你我的生命主张
我们不该去向别人索取什么
我们更不该去要求改变他人什么。
刚开始读第一遍对男孩父亲是气愤的,但在第二遍读到这句话时——父亲无声地为儿子哭泣。 我情绪很快就恢复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