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我看《被讨厌的勇气》,印象最深的就是 课题分离,大概意思是,别人生气是别人的事,不是因为你说的某句话,或者你做的某件事导致的,不用害怕,因为,别人生气是别人的事,不是你的事,分清楚,这是你的事,还是她的事。
而当我看到《做自己人生的CEO》这本书时,作者崔催老师,就把课题分离这件事掰扯的很清楚明白,人家是怎么掰扯的呢?
看看人家的例子:
谈老板色变
十年前的我还是个职场新人,印象很深的一次,我要在所有同事面前阐述一个准备了很久的方案。刚说到一半,老板就打断了我:“你这个方案考虑不周全,好多地方都不靠谱。”这句话让我当场蒙住,不知所措,并且瞬间冒出一大堆的心理活动:“老板是生气了吧?他是不是后悔招我进来了?同事们会不会觉得我很笨?会不会觉得我拖了他们的后腿?”接着,我额头冒汗、结结巴巴地说:“其实……我的意思是……”我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于是老板更没有耐心听下去了,起身离开,同事们也陆续离场。那种感觉真是糟糕透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对自己产生了巨大的怀疑,觉得自己就是菜鸟一个,什么都干不好,整个人的状态都跌到谷底,工作效率严重下滑。我的心仿佛被蒙上了一层阴影:谈“老板”色变,一和老板说话,或者当众发言就紧张。后来研习了大量心理学和管理学的书,我才逐渐理解这个状态: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像这样陷入被动局面,无法自拔,甚至因此影响了自己的行动力?因为我们感受到了别人的不满,内心产生了负疚感:“一切都是因为我”,是我导致他不高兴,都是我不好。一旦有了这种想法,我们就会把最宝贵的精力全部用在否定自我上,失去精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那我们怎么摆脱这种被动的局面,重新找回动力呢?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分工”这个概念了:我不必为他人的困扰负责。老板是不是生气,老板是不是对我不满,那是老板的困扰,我不应该为此负责。我把老板的困扰加在自己身上,就是我搞错了分工。如果十年前的我明白“分工”这个概念,是不是情况就会不一样呢?试想一下,当老板说我的方案不周全时,如果我心里这样对自己说:老板好像很生气,但这是他的事情,他的情绪都由他自己负责。而我所要负责的,就是把方案讲清楚。有了这样的分工思维,我便能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上,理清思路,向老板和同事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刚才我可能没有讲清楚,现在再讲一下,大家看这个可行性报告,里面有方案评估和应急预案。”不为别人的困扰负责,可以让我们甩掉本不该我们承担的包袱,轻松做自己。
瞧瞧,同样一个概念,我只能写出两句话,而,人家可以讲一长串,这就是你和别人的区别,还需要加深修炼。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