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感觉到,自己认为对的和别人迫使你去做的,二者之间剑拔弩张?你可曾感觉到,你内在的信念和外在的行动势不两立?你是否曾违心地答应,仅仅是为了避免冲突和摩擦?你可曾感觉到,在拒绝老板、同事、朋友、邻居或家庭成员的邀请或要求时,自己是多么的恐惧和胆怯,因为你怕他们会失望?
在当下选择重要之事为何如此艰难?无非就是我们内心对社交尴尬畏首畏尾。
实际上,作为人,我们都对与同类交往乐此不疲。毕竟,几千年前,当人类过着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群居生活时,就依赖于同别人的联结。
然而,我们对群体对我们期望的服从,心理学家称之为规范性从众。
虽然如今这种服从已经不再是生死攸关之事,但那种渴求却始终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头脑中。
这就是为什么,不管是一个老朋友邀请你去吃饭,或是你的老板让你负责一项重要的、备受瞩目的项目,抑或是一个邻居拜托你帮忙参加家长会的糕点义卖活动时,哪怕是一个拒绝的念头都会给人带来身体上不舒服的感觉。
关键不在于对所有要求都全盘拒绝,而是在于拒绝不重要的事情,以便应承真正重要的事情。对一切说“不”,频繁地说,优雅地说,只有千真万确的要事除外。
1、“不,倒是”
这个周末,我的室友喊我出去聚餐。我想了下,也是好久没和他们几个聚聚了,快离开学校了,都在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他们几个又在外面租房子。我一个人宿舍住,聚少离多,上次在一起聚餐还是一个多月前。
但当时,我又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抽不开身。我一想,一顿饭一吃,少不了要喝酒,这件事情就又完不成了,而截止时间就是明天早上要把那件事情完成,怎么办呢?
这时,我想了个好办法。
我给室友回了这样一条微信,哥们几个好久没在一起聚聚了,好想跟你们说说话。但我现在有个事情必须要在明天早上之前完成,恐怕来不了了。但是,明天中午我请你们在XXX吃火锅,可否?
结果,当然是好的了。
2、“这个我做不了,但是XXX对此很感兴趣”
最近,院里组织了一场培训,这个培训跟学分挂钩,所以就不得不去参加了。但是,场地又有限,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而有些人想去参加没多少机会,有的人不想去却被选上了。
培训为期半个月,最后一天是要进行一个结业仪式,会有一场考试。而我没被选去参加,但我又走不开。一个朋友参加了这个培训,但他刚好考试那一天要去考驾照科目一的考试,他就找上了我。
他也知道我可以替他去,但我有些不太情愿,我就跟他说了,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对这个很感兴趣,她一直想去看看这个培训是干什么的,我可以帮你跟她说一声。
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帮助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但是人们在提出要求的时候,通常并不在乎帮助他们的究竟是不是我们,只要有人帮忙就行。
3、“好的,那么我要取消的是什么?”
在很多人看来,对单位的高层领导说“不”,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甚至是可笑的。然而,如果说“YES”,会导致你无法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工作,那么此时,说“不”也是你的职责所在。在这种情况下,说“不”不仅是合情合理的,也是至关重要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提醒你的上级,如果你答应做这件事,那么你将无法做其他事,就让他们来解决这个取舍问题吧。
比如,经理来找你,问你能不能做X事项,你可以答复说:“好的,我很乐意优先完成这项工作。但是,为了集中精力在这个新项目上,我应该把哪些项目先放一放?”或者就说:“我很想把这个工作做好,但是考虑到我还有其他的任务,如果我再承担这一项,我将无法把工作做得好到令自己满意。”
我认识一位领导,他的一名下属就是这样答复他的。他一点儿也不想干扰这位工作高效、做事有条理的员工,于是他收回了这项并不太重要的任务,派给了一个做事不那么有条理
最后,引用一句海德思哲国际咨询公司(Heidrick&Struggles)首席执行官汤姆·弗里尔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