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过年对于我而言是最疲惫,最无助的时光。已经上高二的壮儿在重新分班后成绩突飞猛进后却毫无预兆地出现了坠入谷底的大滑坡。英语仅得29分!表面镇定自若的我掩盖不了内心深处的巨大沮丧和恐慌。加之还没从父亲病逝的阴霾中走出来,却又在我生日那天送走了叔父。整个人都颓废异常,心好像落入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洞,找不到出口。又累又饿,又看不光,却没有走出去的力量。觉得自己一直在向一个更看不到底的深渊慢慢下坠,却抓不到救命的稻草。
当新年的钟声响过之后,我渐渐被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平复了狂躁不安的心。开始调节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变换生活的主题,当心沉寂下来之后,拿起曾经最喜爱的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又是一种感受。再次分享易中天先生的“渴望孩子成人而不是成才”的观点。内心的躁动像起起伏伏在沸水中几经煎熬的茶叶,开始渐渐沉落到了杯底,安分了!
如今的每一天,都会把后勤工作做好。晚上陪着壮儿一起学习。他背课文,我亦背古文。后来他觉得我总是背得异常快,就商量着要给我布置命题作文,我毫不迟疑就满口答应了。刚刚提笔,总是思绪如麻,但当我落笔完成壮儿布置给我的题目的书写,多半会思潮如涌,笔下溪流潺潺,总会在既定时间完成既定任务。甚至开始盼望晚饭后的陪读时光,日子就这样平缓悠闲且充实的一天一天滑过……
今天,收到咸阳作协副主席梁欣会女士的长篇小说《陪读》,看着梁女士用娓娓动人的口吻诉说着身边人的陪读故事,眼前浮现出的是一幕幕曾经亲历的场景。很多人物、很多事件,我都能一一对号入座。这些身边鲜活的事例,家长里短的故事里透着梁女士对教育的思考,对教师的关注,对望子成龙家长的担忧,对人性的思忖……咸阳市作协主席杨焕亭说“陪读”是一个很时代,很前沿的题材。陕西作协副主席王海说《陪读》在思考着我们的教育向何处去。而我则把这部有温度的《陪读》当做抚慰心灵的一贴良药。
虽则我也算个搞教育人,但却没有从理性的思路去考量此书的意义。作为正在陪读的我,更多的不是从大处忧思教育的发展,而是在反思自己作为一个母亲的失败的教训。悔恨当初自己的任性妄为,在孩子最需要的阶段缺失了良好习惯的培养。当时,若没有特殊时期缺失的陪伴,也许陪读中明明会是在我的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下壮儿的翻版;当时,如果没有鬼迷心窍的关键时期的败笔教育,也许玉梅就是我的影子;再或者……自己就不会有今天的患得患失。最起码,孩子的学习不会像今天这般如此不堪,我今天的陪读也不会如此艰辛而效果甚微,孩子的发展空间不会如此狭小窄仄。也许可以重新来过,孩子的空间会更为宽广而辽阔,孩子的眼界会更加高远凌空。可每次谈到自己的悔恨与自责,低声叹息反思问诘都会得到善解人意的壮儿富有哲理的安慰:也许妈妈的陪伴会让我学习成绩优异,但却少了锻炼我心智成长的机会;也许优异的学习成绩会让我上名牌大学,却少了喜爱运动带出来的健壮的体魄。也许……哪有那么多的也许,我的傻孩子,你用你辩证的观点来安慰妈妈一颗悔恨不已的心,这些我都懂。其实我自己也喜欢那首外国小诗:黄色的斜光下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另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多年以后回眸,后悔吗?自己也不清楚!
再翻看《陪读》,同情却深深理解了书中那一群虚构于渭电陪读军团却又代表着中国亿万陪读家长的典型群体。多少年活得没有自我,困住了自己的后半生年华,更困住了孩子的前半生,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毁了孩子的一生。这也难怪,中国人最推崇的儒学代表人物孔子不也沾沾自喜于“万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只可惜,多数人不知仲尼曾因嘲笑体力劳动者而被出丑,遭嘲笑。我们的孩子认识花鸟鱼虫,都不是放野自然的收获,怎么指望孩子写出《昆虫记》?我们的孩子深切的体会均来自《满分作文》,怎么指望涌现出更多的莫言?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运动,热爱生活,热爱创新的孩子却因个别学科成绩颇足被大学拒之门外。我们的学习优异的孩子上了大学却因没有了家长的管束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挂科了。这一切不得不说是教育之殇!
再读《陪读》,依稀又看见自己。笑别人,亦是讽自己;说教育,也在说做人。一部《陪读》,一曲家长里短的小夜曲,却在心头久久回旋。是浅吟,也是低唱,却也道出了中国家长的悲哀与无奈,也只能是哀其不幸罢了,就连怒其不争的勇气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