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哪、长在哪,后来住在哪里,确实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出生地和生长的地方,我们无从选择,于是长大离开的地方就成了故乡。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他的生长的地方,也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对他影响深远。
因为沈从文的《边城》,凤凰古城广为人知。
然而今日去过古城的人叹息:就那么个样子,到处都是店铺,全国各处古城一个模样,商业化的严重。
难道《边城》这个桃花源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吗?我没有去过凤凰古城,但我想《边城》还在,只是多了一些热闹和嘈杂,多了一些人性的烦乱和污浊,至于说古城商业化,那纯粹是鸡蛋里挑骨头,没有商业何来人潮。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也是商贸繁忙,好不热闹,有了商业才有了生机和活力。《边城》里写到: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这条小河街。油行屯桐油。盐栈堆四川火井出的青盐。花衣庄则有白棉纱、大布、棉花,以及包头的黑绉绸出卖。
不但有这些还有掮客家中终日大门敞开,这里抽烟、喝茶、扒骰子看点,来来往往,介绍帮工、买卖船只、买卖媳妇。好不夸张呀!
除了这些,还有从附近乡下弄来的小妇人,随同川军来湘流落后的妇人,从事着妓女这个职业。
你看昔日的凤凰古城也是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如今交通方便,人潮更猛,商业更繁华,只是一些店铺消亡,一些店铺新开,所卖之物你在当地、在各处能见到罢了。
古城还在,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也在,只是时代不在了,岁月不在了,一切都在变化。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诗意的: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若有奇迹可以发现,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地无一时不使人神往倾心。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安静的: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
这地方天是蓝的,水是清澈的,人是淳朴的。文中写到: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
去一个地方,是感受这个地方的风物,呼吸这里浸透着别致味道的空气,用心触摸曾经的过往,在心底留下一些美好、一些人性的真。
如果去挑刺,何必要旅行去古城呢?
人是浅薄的,像是稀泥扶不上墙一样,大城市待的时间长了,向往山村的清净。假以山村寄存数日,又顿觉无聊清寂,又开始向往大都是的热闹嘈杂。
也许边城这个地方刚刚好,有清净也有热闹,有旅游旺季的拥挤,也有淡季的落寞,人心倒不至于枯燥乏味。如果有所房子,能由我选择,我希望有个房子,背靠青山面朝小溪,最好房子坐落在古城小镇,不为每日进肚子的粮菜所困,不为太清冷所扰,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