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质疑
很多人在一起,都工作,凭什么有些人分配得多,有些人分配得少,分配方式是否会让收成更多?收成更多,是否会带来人们生活的改善?吃得饱,穿得暖,改善生活,感到幸福?
是否用好了一种经济学原理,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经济问题,有富足的生活?
二、现有经济模式的硬伤
现有的主流经济学,抛弃了哲学、历史的分析方法,以物理学的逻辑方法构建起了现代经济学的大厦:假设、推导、验证、结论。
很多人,标榜这种模式的客观性,可使结论具有普适性,能够普遍地应用都在多国的实践。但是很多情况下,这种模式存在严重的主观性,所谓的客观性是缺乏现实基础的。这种模式应用在经济学的实践中,有极大的弊端。
(一)假设主观性
假设是任何结论的前提和基础,是毋庸置疑的情况和前提。但是,这个假设一定就是准确的,客观的吗?
(二)标准主观性
你的结论,是以什么标准来验证,这种标准是否真的客观?你用的统计数据,一定就准确?
(三)计量方法的客观性
之前也说过了,你用的数据不一定准确,也将影响你的结论。即使数据比较客观。可你挖掘数据的方法有主观性,一定就能确保结论客观?
三、历史
与现有经济学理论相反,中国没有条条框框,推导分析,理论框架。中国的历史和哲学讲究实际,任何方法都必须遵从于实效原则。任何方法,只要有用,都行。
看看我们的科学、技术、社会学科成就,无一不与实用有关。
中医、易经、天文,地理,造纸术,政治制度,正是,在这些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实现了我国的五千年强盛。即使大一统,也没破坏这种实用性。
又看看我们近代中国,强都是因为务实。弱,都是因为与实际脱钩。
学术也一样,钻到八股文里,或者加大力度研究训诂学。放弃实际的科学,也就是导致中国的衰落。
四、观点
经济学是一门实用学科,不是严谨的科学,也不是普世理论。模型解决不了问题,数据解决不了问题,一成不变的原理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的经济学不要陷入数理怪圈。
结语:经济学不具有普世性,只有强烈的实践性。强调逻辑分析,不要数理模型。实用为王,实干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