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始于童年,那个物质贫乏、精神富足的七十年代。
痴迷书籍的童年
那时我家住在一个部队大院里,在那里,我爬过墙头、烤过麻雀、荡自制的秋千时忘乎所以,从秋千上掉下摔掉小拇指上的一块肉……但有这样一个场景却永久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年幼的我和长我两岁的姐姐,靠着墙席地而坐,两人捧着一本书,共同阅读。这是我童年阶段有关阅读的第一个记忆。第二个记忆:鼓楼曾经是我们那个年代孩子们的乐园,中午上学、下午放学,大家都会在那里逗留很久,我也是这样,但我是被那里的小人书所吸引。我和姐姐每次得到有限的零花钱,就会去读那两分钱一本的小人书,读得津津有味,如入无人之境。如今,那种简陋的小人书早已被各种内容丰富,包装精美的书籍所取代。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蹲坐在路边翻阅小人书,是个什么样的场景。而我童年时代对书的渴求,现在的孩子也是无法比拟的。第三个记忆:一边走路,一边读书;一边刷碗,一边读书。为此,母亲没少训斥过我们,我依然痴情不该。那时可以读的书很少,除了小人书,就是《儿童时代》、《东方少年》等带有图画的杂志,读的最多的是《儿童文学》、《少年时代》等月刊。名著似乎是没有接触过。
大量阅读的青少年时期
中学六年我是在一所重点中学渡过的,那是一所学风浓厚的中学,云集了全县所有的学霸。稍不用心,就会被各种考试的排名甩到尾部。那时我是一名敏感的、好强的学生,也比较自律,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学习。初中三年,我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将“笨鸟先飞”当作我的座右铭。除了在琼瑶最流行的那几年,利用课余读过琼瑶的《在水一方》、《庭院深深》、《几度夕阳红》、《菟丝花》等,其它的书似乎都不记得了。
中考结束之后,是我有目标且大量阅读的第一个时间段。那个假期,我在县图书馆办了一张书卡,借的书一本比一本厚,那个时期主要读的就是各类名著。躺着读、趴着读,没有作业要写,没有母亲的督促,感觉太幸福了。读完了,就和同学约着再一起去借。那时,我应该是一个心气比较高的孩子,借的书不但是名著,还是竖排本的繁体字。《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红楼梦》都是那个假期读的,囫囵吞枣、似懂非懂,但事实证明,那个假期的集中阅读让我的阅读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飞猛进,对我高中阶段的学习帮助太大了。
上了高中,高一所有的科目要考试的时候,我在那个高一那个班的排名能排到十几名。高二分科,我选择了文科,我的优势立马凸显。除了数学和政治没有没有考过第一,其它科目我都考过第一名。最后稳居文科班的前三名。而且高二高三那两年的学习也很愉快很轻松,这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自觉主动阅读打下的坚实基础。
第二个大量集中阅读的时间段是在大学那四年时光。学校位于城市的郊区,面山背水,环境优美,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学校的藏书位居全市高校之首。我的人生一直很简单充实,那四年就是读书、上课、旅游。课余时间,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去图书馆的路上。鉴于中文系的学科特点,我们一次课余借五本书。我们宿舍的人以爱学习著称,读书是我们的共同爱好。晚饭后,肯定是一人一本大部头。借到好书,点盏台灯看个通宵的时候也是常事。先睹为快之后,互相推荐,彼此交流一下体会。四年大学,对我来讲,真是没有白费,读了不少古今中外名著。
第三个大量阅读的时间就是从1995年到2000年这单身的五年,这五年属于动荡的,不稳定的五年,但不管在哪个学校,都配有图书室。在此期间,我读遍了这些学校的各类藏书,读书的爱好偏向于散文。后来生子,生活日渐琐碎,专门用来读书的时间减少。此间主要浏览报刊、杂志。读过很多杂志之后,我到现在一直坚持读这四本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特别关注》。有特别喜欢的新书,就放到假期来读。
些许遗憾
读了这么多书,收获还是不少的。阅读培养了我的语感和理解力,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我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信手拈来,自己在各类报纸上发表了几十篇散文,辅导的学生发表有上百篇习作。读书也使我处变不惊,淡定自若,神定气闲,很少有手忙脚乱、措手不及的时候;读书也使我知道生活中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读书让我这样一个中年女子始终保持着一颗简单纯洁的心灵,不至于被繁杂的生活抹去心中的爱和眼中的光。但同时由于体验了书中太多的别人的情感,所以我的性格中也有致命的软肋:遇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所以在人生的几次重大选择面前,退而求其次,没有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前进。
但不管怎样,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读更多的书,走更长的路,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