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入学的时候是55位同学,但最后参加中考的是54个。因为何梓瑶同学已经申请到了美国的学校,很快就要飞往大洋彼岸了。我在为她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许遗憾。她是班上最有才的才女之一,阅读量和阅读面在班上是数一数二的,初一时语文成绩经常在年级名列前茅,所写文章不管是思想还是语言远超于同龄人,我一度是把她作为语文尖子生培养的。当她自己决定要去美国读书后,她要强化英语,还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申请美国的学校,经常还要参加相关的考试,已经很难有精力来应付学校的课程,但她依然坚持每天来上学,学校作业也尽量完成。梓瑶收到美国学校的录取通知后,可能一直在准备出国的事情,已经好多天没回学校上课了(不知她还会不会回来)。当我前几天邀请她也来写写我的语文课时,她正在上海办理相关事情,但她非常乐意地接受了我布置的作业——应该是她初中最后的一份语文作业,并很快发给了我。谢谢梓瑶!
丁老师的语文课
何梓瑶
语文,是区别于中文的。
一直以来我对语文的理解是语言和文化,二者没有轻重之分,缺一不可。大多数的语文老师趋于讲授语言的那一部分,却缺失了作为灵魂的文化。而在丁老师的课堂上,语言和文化相互糅合,精简至极,精彩至极。
说实话,提起丁老师的语文课,我委实很难从千千万万细碎的记忆里定格一处,因为这样对于剩下的记忆是不公平的。但每个画面中的共同点是老师的激情——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那份深入骨髓,不可被伪造的激情。
谈古诗文,有背景补充,有古今对比,有人物解析,时而咬文嚼字,时而感受大局之势。谈现代文,有特点剖析,有情感解读,有语言总结,一边理解文章,一边学习手法。丁老师向我们慢慢展开一帘画卷,画着大千的文学世界,点缀着他自己的独到见解,绝不限于教学参考书的拘束,绝不屈于主流的观点。富有主见的思考是需要积累作为基础的。而这样庞大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语言功底,我相信是来源于丁老师的激情。若是没有激情,一个人又如何有所造诣呢?而又因为老师对语言文化深刻的了解,才再次奠实这份热爱。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学习《满井游记》时,一篇被定义为自读课的文章,大家都以为讲过了就好,而丁老师却让我们都背下来。我大概记得老师说他很喜欢这篇文章,这么美的文字,为什么不背一背呢?这样的话语,如今会说的人寥寥无几,以至于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而在那之前,因为与老师一针见血的性格有所差异,我一直和他有种距离感。但听完那番话后,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那份与我相似的激情。是呀,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词句,能诵一诵,背一背,都是我们的福气。不肯用心去了解的人,才会看不到这文字的美。
再有一次,我想到班上一些男生污秽用语给我的不快,于是在随笔中下笔谈了谈自己的看法。意外的是丁老师很快地在课堂上提到了这篇文章,并严肃地训斥了班上说脏话的现象,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并写下自己的想法。我有点惊愕,也因老师对待语言粗鄙现象的愤慨而欣喜不已。因为激情,才会认真。对于老师而言,语文不仅是授课形式了,而是生活。这一点远远超越了大多数人,也让我为遇到丁老师而感到幸运。
简单来说,丁老师注重思考的课堂引导着我去建立自己的想法,透过字句去摸索来源,不要只听信他人,要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晦涩的语言。我不敢说如今我的语文有多么优秀,但至少在阅读时我更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同时,我对语文的感情也因丁老师更加坚定。老师让我看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模样,让我不断跟自己说:你,也要坚持你的激情。
能把课讲好的老师应该很多,但能怀着初心把激情带给学生的老师确实很少。现在回想起作文上老师的批注,面批时简单的意见都觉得弥足珍贵。不过纵使如今我没机会继续上丁老师的语文课,我也学到了目前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去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化,去把爱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