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去参加了当地樊登读书会的一个线下活动,十几个会员朋友们聚在一起聊了几小时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原本交流有个主题内容是《非暴力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相谈甚欢,也分享了不少其他书籍的收获和各自的一些生活感受。
主要的分享人讲的都是工作和家庭的琐碎小事,但是语言诙谐幽默,骨子里透出那种乐天派的豁达开朗,平淡的日常生活被说得津津有味,我听着觉得收获不小,很多例子都有很强的迁移性,有的类似的事情我已经经历过,有的事情我未来也可能会面对。
主要分享人提到这么几个小故事。故事一是曾经因为工作上一件小事以为得罪了自己领导,一直耿耿于怀很长时间,差点抑郁,面对工作环境也是诸多不适应,一度想要逃避。可是两年过去以后,工作环境还是那个环境,自己只是调整了心态去适应,领导还是那个领导,只是在其他场合意外听同事提起领导居然很赏识自己,因为XX事情,而且这事情还是2年前的自己都不记得的小事。
故事二是这样一个例子,家里有个亲戚老两口想周末开车回老家办点事,但是觉得开车回去时间太长,得三个小时,于是她脑子里想了这么个主意,希望自己一个侄子能陪自己一起开车回去,这样她就不用一个人开车太累,但是她并非直接告知侄子自己真实需求,而是问侄子周末要不要一起回老家看看父母,结果侄子没理解她的目的,解释说商量好了过年再回家,这周末就不去了。于是这个亲戚火冒三丈给侄子父母打电话,痛诉这个孩子不孝顺。
故事三是分享人带着四岁的孩子去学跆拳道,分享人自己其实很想去隔壁的健身房锻炼去,但是发现其他家长都在培训班外面等着孩子下课,她也不好意思自己扔下孩子不管就走了,而且孩子一旦出来没见着父母,肯定内心也会不安。分享人回家以后对孩子说:妈妈教你一个新成语,你知道什么叫分头行动吗?就是妈妈和宝宝各自去做一件自己的事情,然后再会和碰头!咱们明天就展开“分头行动”好不好?妈妈去健身,宝宝自己去学跆拳道,咱们完事以后见!结果孩子很高兴的答应了,远没有出现母亲想象中依赖的样子。这就是和孩子沟通得当的显著效果。
还有会员听完分享以后讲了自己在生活中运用《关键对话》不卑不亢,不急不慌,一次又一次的请求银行柜员为自己更换破碎纸币的故事,大家听了以后都很有感触,都觉得这个实践例子的有效性的前提就是在于分享者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非常到位,对于自己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
还有会员针对《非暴力沟通》里面提到将操作步骤写到手上这么个细节展开了讨论,有会员对《非暴力沟通》理解就很深入,讲了把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关键要素,也有会员对观察和评论的区别,做到无评论的观察很难的感受做了分享。
这次的线下活动我所见到的会员大部分都是孩子妈妈,很多人接触樊登读书会最初的目的也是奔着育儿这个主题去的,只是在阅读更多书籍以后,应该也找到了自己更多新的需求和成长。
线上获取信息的途径再多,让你能感受到的还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通过读书和作者对话,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是这样的想法,想象自己并不孤独。
参加线下活动就会发现,你的身边就有这样一群人,虽然背景不同,困扰不同,但是大家可能都会有同样渴望成长的需求,才会产生真实的感受,原来你并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