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读书这个事情和吃饭、睡觉一样,基本属于每个人的自带技能,不关乎你地位尊卑,头衔高低,年龄大小,是最没有门槛,知识传播受众最广的一种形式。
但后来发现随着获取信息的途径越发便捷,信息数量的急剧倍增,这事儿反倒有点变了味,似乎经过了多年思维塑型的我们,好不容易从以往单一的传统价值观中解脱出来,又迅速掉进了互联网时代各种博人眼球观点横飞的坑里。
1、数量堆积的能量在于产生质变
最近关注了几个公众号,先不说内容是否够硬,就冲着每次文章最后对主人的简介:XX年,坚持阅读XX小时,读了XX本书,写了XX字。受从小“多多益善”的教导就禁不住要为那几个牛X的数字点赞。后来,又看到太多的写作爱好者在刚刚起步的创作路上也开始摇旗呐喊,立下每周要完成几本书,要写多少字的誓言。
我不是喜欢泼冷水,更不是想要纠正盲目效仿,只是想说,但凡做事都有个目的,你是想要通过数字量级的扩大来感动天地,来塑造成就感,还是想从读书,写字乐趣体验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让自己不断进步、提升。
假如是后者,那请调整好正确的姿势再去发力。有时候,仪式感太强,只会让你的目标神圣而不可及,只适合找个桌子供起来,每天烧香拜一拜。
2、阅读的速度不等于你学习的速度
读书是技能,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决定着技能水平的高低。读的多,自然读得快,读得快,大脑处理书里信息的能力就强。注意,是信息处理的速度,不是信息加工的速度。前者靠的是眼球捕捉信息的快慢,是阅读的速度;而后者靠的是大脑筛选并提取有用信息的强弱,是学习的速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每天读了很多文章、很多报道,用尽了所有力气却依然觉得没有学到东西的原因。
因为,你的大脑充当的是频繁处理信息的熟练工种,体力活儿那么干,不累才怪,干到顶也终究逃不过还信息搬运蓝领的命。
所以一来,不要发力太猛,让自己的大脑沦落于一台简单信息处理器。转速越快只会折旧更快,被换代的速度加快。
3、训练只要有素速度自然而来
我们常常是因为害怕错失重要信息,而不得不掉进信息的汪洋中,狗刨脚蹬,苦苦挣扎。既想要招架住信息的风卷蚕食,还要逆袭完成信息的转化,讲真,不容易。所以,与其一开始就贸然扎入深海,不如先框定好一块浅水区,踏实在池子里搞懂手脚弯曲角度,学会身体的重浮平衡,才能习得一个保平安的好姿势。
慢读,用时间的长度来换大脑未来处理无限信息的成长空间,才是习得知识最持久的学习方式。阅读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作者思想表达的理解都是有缺失的,缺失内容因个体差异而不同。通过回读,大脑可以有时间很好的弥补理解漏洞。好的书之所以百读不厌,就是因为每次阅读,你都可以回补到有用信息,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体现出的是对信息加工输出的精度和准度。
慢就是快,相信我,时间长了,这个过程会加速,训练有素就会让学习的速度不动声色的变快,让你在某一天感受到不知所措的欣喜。
4、知识要碰撞才生长得出属于自己的思维
学着将读完理解后的知识复盘,通过向别人讲述、分享,来检验信息吸收和加工的效果。同样,有意识试着将业内不同观点、跨领域的不同知识,提炼共性,加工差异,在串并联的插组中,新的想法和思想说不定就瞬间连通导电了。如打通多脉,成为一个不为所知的你。
我们,读不同的书,获取不同信息,习得各种知识,为的是让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能任性改造脑袋里的存货储备,想让思想上天的时候就能自由的飞。
我们所需要的,是自己独立的思维体系,这才是我们和别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最后只希望我们:
不要让大脑疲惫在散乱的信息里,没有时间思考,最后只能苟延残喘在信息的硝烟里。
没成为大拿前,不要用人家已经质变的结果去催赶现在刚刚起步小白的你。
原始积累要慢,慢就是快,快到后来你想慢都停不下来。
读书是装进老信封的浪漫,需要我们用写书人的速度真心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