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这一概念,近年来被炒得很热,但自己并没有认真系统的学习过。以前一直觉得营销、推广这些,是市场和销售人员才需要关注和打磨的技能。正如黄有璨在直播中分享的,大家以往对于“运营”的定义是基于内容、用户、活动等进行划分,在我这种运营小白看来,确实高深莫测一头雾水。
通过本次学习最重要的是理清了概念。运营是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增长、用户维系和收入获取。很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定义方式,也就是说运营中的每个活动、每个步骤的设计,都应该是围绕用户增长和用户维系开展的。这种清晰的概念使得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更加聚焦。
比如在微信公众号推广某个APP,需要经历用户看到文章-阅读原文-点击下载-使用APP-跟客服人员互动,等多个场景,作为运营方需要针对每个场景设计相应的动机。
互联网环境下的运营,与传统营销、CRM相比,由于所处的环境更为复杂,我们所需要考虑的活动和环节也更加复杂,相应地就会需要更加流程化、精细化的思维。另外,用户之间很容易建立联系,我们需要善于满足用户这种社会交往和资源置换的需求,比如主动帮用户建立多边关系,开展线下活动沙龙等。
运营过程会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发展周期由于用户认知与用户构成的不同,运营中所应采取的方案及策略也有很大区别。
运营工具中介绍的杠杆化思维、流程化思维、生态化思维、精细化思维,非常重要且实用,而且在各行业中都具有参考作用。也许所谓大道至简就是如此了。
杠杆化思维,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找到那个杠杆点,集中精力重点突破,之后的资源聚拢和引入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流程化思维,自己以往确实对流程梳理没有足够重视,总觉得事情是需要实践做出来的,其实行动前的梳理和思考尤为重要,磨刀不误砍柴工,流程清晰之后,每个步骤的解决方案和优化也就容易很多。
生态化思维,这部分对我目前的启发性最大,以往做事总是局限于那些具体事务中,看不到身边资源可链接的可能性,其实停下来有意识地看看周围,也许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帮助别人建立多边合作关系,也就是在帮助自己。
精细化思维,目前践行的还算不错,只是那些项目管理表格有些留于表面,并没有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规则,在任何事情或关系开始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比较有感触的一句话是,把原本不标准的事,尽可能变得标准。
进入公益行业后,由于行业整体的不规范,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习惯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才导致工作的无序和效率低下,以致于放弃了一些标准化的习惯。今后要高标准的做好每件事。
优秀的思维方式需要在实践中慢慢培养成习惯,思维模式的升级总是感觉有些慢,虽然过程有些痛苦,但是逐渐理解了这些都是成长的代价。毕竟,哭过之后还是要努力前行的,我还是那个能干的美少女~
最后,也祝福你每一天都能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