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些班级学生回答问题前言不搭后语,全班学生也无动于衷,有些同学回答得很好,也没有同学表现出一丝激动,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冷漠的态度?我想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教师缺乏教学热情,语言单调乏味,学生没有兴趣。
导致学生不积极思考的原因,首先应该在教师,说教师缺乏热情,可能会伤一些教师的心,有些教师说,我备课很认真啦,上课也讲得很仔细,学生基础太差,他就是不听,我有什么办法。确实,很多老师很认真地教学,对教育工作也很尽职尽责,但是学生就是激发不了兴趣。所以这里的热情不但是指教师课堂的语言艺术,还有备课、钻研教材、处理课堂环节的专业性。试想,一个备课不认真,没有深入钻研教材的老师,他怎么上得好一节课呢?班集体没有凝聚力,学生对待成绩不所谓,这跟老师的课堂有很大关系。老师往往在提问时喜欢把困难的问题留给成绩好的,把简单的问题留给成绩差的。这样一来,成绩差的就有一种心理定势,反正我是成绩差的,有难度的问题老师也不会提问我。这样就让学困生的思维永远停留在浅层次,他们不会想着去克服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他们的内驱力永远也不会激发出来。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达不到最近发展区,智力水平停留在原地不动。
学生上课没有积极性,好与不好都与自己无关,这种冷淡的态度长期发展下去,会让自己的智力停留在原地不动。学生长时间不进行深入思考,思维能力在原地踏步,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就会日趋冷淡。尽管有时候成绩有了进步,他们也会认为那是碰巧的事情,学生并不把学习知识当成一回事,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把一些难点忽略过去,只讲容易的,这就更让学生的智力没有发展了。
三、学困生对完成作业没有兴趣,应付了事。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得到不及格的分数,老师也经常批评,他们心里认定自己是不行的。所以每次的作业也不想好好完成,他们认为做得好不好都没关系,反正老师也不会表扬我。所以每次作业都是应付式,经常欠交作业的学生往往是那些学困生。
那么鉴于这种情况,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让学生喜欢听他的课。
老师对教学缺乏激情,缺乏对知识深刻的理解,理解得越深,激情就越旺。越能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我们在跟别人交流时经常有这样的感受,自己读得深入的书籍,对里面的知识十分精通,跟别人说起来就是眉飞色舞,头头是道,别人听起来也会津津有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熟悉这些知识,知识已在你的脑海里活起来了,你能够运用自如。所以老师对所教的知识要熟悉、熟练、精通,讲起来就会达到语言自动化的程度,你在讲的时候融入了感情,你的表情也会被调动起来,你的课堂就生动起来了。
2、设置思维的交集点,让学生的智力水平达到最近发展区。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必须使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我在从教这么多年当中,在课堂上主要做两件事: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内的知识。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老师要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思考者,你才能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不要把学习局限在四堵墙壁里,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要让学生能够同时看见、观察和动手。哪里能够做到这三点,哪里就有生动的思考,使智慧得到磨练。在教材中,一些矛盾交错,能够引出深刻的问题的地方,这些问题会形成一种深刻的刺激,这些刺激会形成新的经验,老师就要敏锐地找出来,让学生来思考,提高他们的智力兴趣。这样的智力活动才能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让儿童保持教育的良性循环。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如果始终能保持儿童内在的尊严感,让他在集体面前有成就感,孩子内在的自驱力就会爆发,他们能够自己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面对挫折,沮丧、畏惧会毫不犹豫地去面对,孩子的自驱力,也就是自信心、意志力树立起来了,他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我要学习”的愿望,所以对于那些学困生,要给他们智力挑战,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作业完不成,不会做,就让他们阅读,阅读是一种综合性学习,在阅读的时候要思考,这样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学习的热情,当他们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在利用集体的力量去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感。学生一旦在学习上保持了一种良性的教育循环,那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升 。
教师用他专业的学识和品格去点燃学生内心向上的火花,让他们享受到智力发展的成就感,这样学生的学习精力就会投入到学习中去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就会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