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KFC,看到一个爸爸带着孩子来买儿童套餐,坐下吃的时候爸爸和孩子说:“你吃这一顿饭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钱”,孩子看起来有7、8岁了,虽然没说话,但感觉孩子是听懂了的。
在我们这种三线城市,的确人均收入不高,在我小时候,也听过家里亲戚和孩子说“家里没钱但也给你买了”、“我舍不得吃都省出来给你吃”这种话。
其实我内心有矛盾,我理解在三线城市普通家庭收入的拮据,但也心疼孩子可能从小就要感受到那种莫名的压力和愧疚(但孩子并没有错),所以,你会在孩子面前表示赚钱辛苦的情绪吗?如果表现,什么是度?
这在知乎上的一道话题:
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吗?
上一辈的爸妈,他们在饥一顿、饿一顿的环境下长大,他们深知贫穷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所以希望“穷孩子早当家”。
在《山海情》中,令人感触最深的是白崇礼。
他是涌泉村小学的校长,在年轻时去涌泉村支教,他费尽心思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不惜”得罪“家长。
当时涌泉村兴起了打工潮,很多家长觉得打工来钱快,认为「读书无用论」,为了那一点点的工资,纷纷想让孩子辍学打工。
白崇礼知道后,不惜”得罪“家长,拿出杀手锏:孩子没有满16周岁,不符合规定就是不能出去打工。
劝得了一人,但难在劝这种环境下的思想。
当时,又好几个不满16周岁的孩子,要被家长送出去打工。
白崇礼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挨村挨户去家访劝阻他们。 可得到的结果依旧是受尽了冷嘲热讽,即便如此白崇礼依旧不愿意放弃。
因为,白崇礼只有坚定「读书改变人生」:
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出去打工,赚那么一点小钱,耽误的,是以后的人生。
为此,白崇礼即便跑断了腿、磨破嘴皮,受尽了冷嘲热讽,只要多一个孩子读书,就可以掌握自己未来得命运!
最终,在白崇礼坚持下,当地教育局下发通知:
凡在校学生,无论年龄是否满十六周岁,一律不许辍学打工。
让更多的孩子争取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这又和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赚钱辛苦、我们家不富裕这样的态度,有什么关系?
环境能够影响和改变的人思想、行为、价值观。
在《奇葩说》第七季第十三期辩题中:
“父母该不该告诉孩子,家里不富裕?”
薛兆丰作为反方结辩时,提到了自己曾参加一项叫“去远方”的公益活动。
这项活动是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要花费一学期的时间,做一个去远方的计划。
在公益活动中,孩子们需要提交非常详细的计划参与评选,得奖能获得3万块钱。
这时,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去远方,就去一次,其中,有一对小队获得了这个奖金。
他们在去一个景点时,由于时间上计算出现差错,导致上山后天已经黑了。
他们陷入两难的选择,是付钱坐缆车下山,还是走下去,都会错过计划中的餐厅。
你说这帮孩子是穷还是富?
他们当然是来自贫穷的家庭,但他们有三万块钱。
他们在这当中学习的,不是我们来自贫还是富的家庭,
而是说面对困境、面对约束条件,怎么样去追求目标,怎么去协商。
如今的家庭环境又如何,其实很多孩子的内心是或多或少都清楚家里的经济条件。
他们在校园里,难免会和同学们产生攀比的心理,而这种攀比的心理,最直观体现在各自家庭中的贫富差距上。
其实,父母害怕的是孩子不知家底胡乱消费,无法正确衡量金钱观和价值观。
所以,部分家长常常用赚钱辛苦,供你读书不容易,你要懂事来教导孩子,但对孩子来说,只会莫名其妙的增多了一种压力。
而这种压力就源自于父母长期以往的抱怨,在这种错误教导下,心底难免里会产生自卑感和愧疚感。
要不要告诉孩子家里富裕不富裕,最关键还在于父母的态度,
还记得去年的一篇《感谢贫穷》的作者王心怡吗?
“关于贫穷你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乐观一点。 妈妈让我去给种子填土,我可能就是松松地踩一下,我怕压着那些种子,但妈妈告诉我一定要比较实地踩上一脚,它才会长得更好一点,更坚强一点,因为它在刚刚冒牙的时候,就已经面对过这样一个压力,能长得更稳一点。人和种子非常像,如果一开始接受过这种重压的话,会更有动力引导自己走上更好的道路。”
感谢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
感谢贫穷,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
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永不低头的气量……
不论富裕或贫穷,重要的是教小孩你要去奋斗、去创造、去在你的起跑线上去往前走。
我们要求我们的孩子跑得更远,无论在哪个起跑线上,要赢在终点上,要具备这种能力。
这不马上要过年给孩子“压岁钱”了,蹭这次机会好好孩子聊聊金钱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