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巴可能是继大脑之后最危险的身体部分。或许大脑还及不上嘴巴危险,毕竟若是谋害他人、造反、篡位这些事情,脑子里想想是一回事,付诸于实践却是浩大工程。可是嘴巴却不同,往往一个舌头跑偏就招来了大祸,故而要在这紫禁城里平安度过一生,管好嘴巴尤为重要。
此理不仅适用于臣子、内侍,也同样适用于九五之尊的皇帝陛下。单是汉朝,就有三个皇帝死于权臣毒杀,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九岁的汉质帝刘缵(zuǎn),他即位后,朝政被皇太后的哥哥梁冀把持,只能做个傀儡皇帝。外戚专权,小皇帝气不过,当着朝臣的面骂梁冀“此跋扈将军也”。一句气话让梁冀起了戒心,本来他推这个小皇帝上位就是因为年纪小,好控制。可是现在看来,这孩子非常聪明,现在羽翼未丰就敢这样,将来大了岂不要上天,于是就让自己的亲信在刘缵的汤饼里下了毒。《后汉书》中叹息道:“质弑以聪。”
明代帝王没有一个是被毒杀的,这自然和明代宫廷御膳制度密切相关。明太祖朱元璋戒备心极强,登基之后杀廖永忠、李善长、徐达,光是胡惟庸案就杀了三万人,但是有个人他不仅不杀,而且重用了二十三年,这个人就是光禄寺卿徐兴祖,太祖称他“世业烹芸,其于五味之施,皆无过不及,可谓能矣,善矣。”太祖的儿子晋王朱棡在回封地的途中责罚了厨子,他立刻在《谕晋王敕》中教育儿子:“吾气雄而志壮,率群英平祸乱,未曾姑息,凡人有犯轻重,必使各得其所以然。惟操膳者小过释之,大过详审而议之,若非犯分则又赦之,果犯分则罪而弃之弗用。若罪而复用之,则祸矣。盖为保命之要也。”大意就是你爸爸我傻了这么多功臣好汉,但不罚厨子,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得罪厨子还用他,说不好你哪天就没命了。你要听爸爸的话,千万别得罪厨子。
朱元璋重视饮食安全,饮食都由皇后安排。在《剪胜野文》上也有记载:“太祖御膳,必太后亲调以进,深以防闲隐微。一日,进羹微寒,帝怒举杯掷之,羹污狼藉,后耳畔微有伤,后热羹重进,颜色自若。”就因为皇后做的汤冷了点,太祖就摔了杯子,砸伤了皇后!
至于皇帝饮食,并不是我们在清宫戏里所看到的由御膳房掌管。明代宫廷饮食管理分为内廷和外廷两个班子,内廷分为宦官掌管的“尚膳监”和女官掌管的“尚食局”,外廷分为光禄寺和太常寺。对于皇帝来说,内廷的“尚膳监”和“尚食局”就像贴心小棉袄,太监们了解皇帝的喜好,当然也就能摸准脉门,做些皇上爱吃的菜品,而外廷的光禄寺和太常寺就像是出席宴会的正装,华丽则华丽,只是不够贴心,他们不仅不会给皇上提供些珍稀新颖的食材,连做饭口味方法都和皇上喜好不同。然而皇帝却少不了这件正装,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光禄寺掌管祭祀、朝会、宴乡、酒醴、膳羞之事,节庆宴会都要他们操办。
内廷二十四衙门中和皇帝饮食有关的主要是尚膳监和酒醋面局。其中尚膳监专门设了提督光禄寺太监一人,负责协调、监督光禄寺提供的饮食。酒醋面局则负责宫廷食用酒醋、粮酱、面豆等物。二十四衙门之外又设了内府供用库,也由宦官掌管。到了嘉靖皇帝的时候,皇帝一天的饮食不再由光禄寺供应,而是改换左右大太监轮办。到了天启朝,皇帝的三餐主要由四家轮办。《酌中志》上记载:“初王体乾、宋晋、魏进忠三家,每月挨办膳。天启二年,进忠改名忠贤。四年以后便是王体乾、魏忠贤、李永贞三家轮流办之,遇闰月则各四十日算之,惟客氏常川供办,共四家矣。每家经管造办膳羞掌家等官数十员,造酒醋酱等项并荤素各局外厨役将数百人,此紫禁城之外者。至於乾清宫以内,则每家各有领膳,暖殿四员管果酒,暖殿二员请膳,近侍四、五十员已上,皆穿红者也。又司房管库房、汤局、荤局、素局、点心局、干碟局、手盒局、凉汤局、水膳局、馈膳局,管柴炭及抬膳,又各内官百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