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件文物说党史(086)】票证时代啥时结束?可能有些出乎你的意料
国家博物馆陈列的部分票、证、本:
票证时代,就是计划经济时期消费者按人口定量发行的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来购买东西的时代。
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
1953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供销全面紧张,导致粮食统购统销决策的出台。
在粮食统购统销以前,粮食市场还是自由市场。农民上缴了农业税后,粮食就可以自由上市。经营粮食的,除国营粮食公司和供销合作社,还有私人粮商,后者经营的商品量约占上市总量的三分之一。
遇到灾年,或是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粮食时,这部分粮商便同国家争夺粮源,哄抬粮价,带动整个物价上涨,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3年上半年,粮食供销全面告急,收进的少,销售的多,京、津等地粮价上涨,与此有很大关系。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粮食统购统销从12月初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除个别地区)普遍地实行。随后,又实行油料的统购和食油的统销。1954年又实行了棉花的统购和棉布的统购统销。
二、票证时代是统购统销政策的日常表现
统购统销,落实到普通民众这里,就是要通过政府发放的各种商品票证,有计划地购买商品。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中国老百姓进入了漫长的 “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制品票、工业券……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的基本保障。
老百姓的饮食以青菜、罗卜、豆腐等素食为主,逢年过节才能沾一些荤腥。不论男女老少,穿衣打扮也极为朴素,多为中山装、列宁装、学生装、青年装。一件衣服要穿上八、九年,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在“票证时代”,中国人的需求长期被“限量供应”,天天担心“有上顿、没下顿”,习惯了“勒紧裤带过日子”。
消费方式的单一性严重影响和限制了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到1978年时,中国人均餐饮年消费不足六块钱。
三、票证时代啥时落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
大约在1985年前后,除粮、油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仍需凭证凭票供应外,其他各类商品基本上敞开供应。
到1993年,粮票正式谢幕,这段凭票供应的历史——“票证年代”宣告终结。
前前后后,总共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