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假期看了好几部电影,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很快就会忘掉,如果看了一个电影而没有收获,那就是真的浪费时间了,如果看了电影而只剩下抱怨,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看完《成为艾伦·巴菲特》,应该思考的是巴菲特做事的原理,而不是经验,当然金融从业者可以去学习,但一般人就不要去做什么价值投资了,虽然理财和投资是必要的事,但这不是这部电影的核心,核心是要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深挖,做热爱的事、擅长的事,在400分区域击球。
纪录片《人生七年》真的很让人震撼,电影一直列在待看目录中却没看。看过后竟然涌现出很多思考,没等看完我就写了一封信,给七年前的自己和七年后的自己,然后把它发给了大约小我七岁的朋友们,希望他们能吸取的我经验教训,少走一些弯路,并准备写一些东西,关于未来的思考和现在的想法给大我七岁的人,请他们指点。这就是相当于拉开了平行宇宙。虽然自己和自己不能对话,但是可以实现人与人之间跨时空的连接。
俄罗斯电影《夺命地铁》,看一个国家排名前十的电影是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最好的方式,其他的如讲述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等。通过这部电影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和中国一样比较焦躁,路怒症也很严重,不像有些国家那样温和,这是一部很好的灾难片。
灾难片、战争片,都是深刻刻画人性的典型电影!记得《迷雾》中一群人被困在小商店里,一个小社会便出现,有神婆女巫、装神弄鬼、群情激愤、失去理智……这些都是整个社会的真实映照。
《绣春刀Ⅱ 修罗战场》与季羡林的《牛棚杂忆》一起看会让人有很不一样的思考。锦衣卫的无常簿不就是《霸王别姬》里的我揭发吗?北斋的画不也是“清风不识字,何意乱翻书”的写照吗?季羡林不就是被从日记里翻出只言片语,被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揭发的几句话吗?(三件东西)不就是别人递来的信的照片吗?因此而经受那么多苦难。网上有一篇季羡林书中的北大“老佛爷”反驳《牛棚杂忆》的文章,很有意思,迫害者竟然恬不知耻的站在了受害者的角度来“解释”,似乎说“我犯的错我承认,但这些不是我干的,是底下人干的,是上面人的问题”,那请问你承认的错在哪儿?怎么自己那么干净?过去的事我没经历过,不去过多讨论,但反思是必要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回到电影,可以看出,在魏忠贤只手遮天的时代,一堆干儿子们奴颜婢膝,如何避免成为“干儿子们”,真的值得反思,那就是要明白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对有些人而言叫气节,对有些人而言叫骨气,对有些人而言叫真理,屈原、文天祥、布鲁诺……他们生命短暂,但他们灵魂不朽,时刻记住这个原则,就不是在历史的滚滚巨浪中迷失方向。多看看老人们写的书吧,如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边上》,是的,是先生。
陆文昭从战场上被沈炼从刀口下救回来,说要换种活法,换种活法就是为了权利可以牺牲一切人,可以牺牲共患难的战友、救命恩人,最终落得个自己也成为牺牲品,可悲,可笑。北大“老佛爷”说怪那个时代,在她如日中天时,怎么不去怪那个时代?陆文昭终究是陆文昭,在什么时代都一样,只是显现不显现出来而已,人的修养是要时时刻刻修炼的,就像修建九层高塔一样,起于累土,根基不稳,崩塌往往只在一瞬间,只有打牢根基,才能守住底线和操守。
《绣春刀》和《剑雨》是两部我特别喜欢的武侠电影。
《看不见的客人》和《记忆大师》都属于需要看两遍的电影,相比而言《记忆大师》要差一些,如果不想看两遍,可以在这里告诉你结局,这样才看得有趣,否则看得比较纠结,会感觉剧情有很多硬伤,知道谜底后会好一些,谜底是段奕宏饰演的警察是杀人犯。
西班牙电影《看不见的客人》是一部难得的好片,这里就不剧透了,但是推荐一个看法,就是在最后古德曼律师说要出去时,停下来,自己预测一下剧情的发展,结局或悬念好猜,但自己构思剧情发展更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主要的感悟就是别人说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看似自洽的一套说辞,其实仅仅是说辞,细节会露出马脚。反过来,真相有事往往让人难以理解,因为世界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而是复杂系统交错产生的结果。
往往与这部电影一同出现的会是《消失的爱人》,都是很棒的悬疑题材。韩国电影《老男孩》也是很不错的悬疑片。《记忆碎片》……这类电影经典太多,研究生期间同舍友把排名前100的都看了个遍。大多都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