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入职那会,进入了一家化工企业。当时公司新建一个项目,新工艺、新产品,于是花大价钱派了一批骨干到山东另一家公司取经,骨干们学成归来后项目也建成了,开始试车投产。
试生产的第一天,骨干们按照学来的工艺指标试生产,从白天忙到半夜,生产状况始终稳不下来。到了后半夜,大家决定清空装置内的物料之后按照取经时总结出来的工艺数据再试一次,结果就闹出了物料溢出导致的烫伤事故。
大家都很不解,相同的工艺数据在山东持续观察了一个月都很稳定,回来实际操作不仅不行,还搞出了事故。事故后复盘再生产,原本依赖的数据全都没用上,湖北与山东的温度和湿度完全不一样,两边装置也有一定的差别,对工艺指标的影响极大。这件事让大家意识到,原本在新工艺面前,原本可靠的数据似乎也不那么可信了。
今天我们要接着分享的《创新化生存》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创新的第二个方面:感受。如今的时代,大数据大行其道,看起来无所不能,但过分相信数据,是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的。
在“感受”这一部分里,可以归纳为两点:创新过程中需要共情感受,创新的产物必须有真实感。
创新过程中的共情需要知行合一
英国年轻的设计师彼得·斯玛特为了做出更加实用的设计,花了整整50天时间在欧洲旅行4050公里,发现并尝试解决50个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他以24小时为周期,针对问题设计寻找解决方案,还为此制作了“50天50个挑战”的网站。
设计师要完成一项设计,必须要亲身体验才能了解目标群体的困惑。
比如对旅行计划的网站设计,如果设计师能寻找两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不借助任何科技工具完成旅行,就能切身地体会到在陌生的城市迷路的焦虑感。而这种置身于情境中的体验,可以让你迅速发现哪些东西能快速帮助外来旅行者找到正确的路线,路标如何设定更加显眼易懂。
在彼得·斯玛特看来,设计师这份工作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大上,每个人都可以是设计师。
类似的共情感受的运用其实早就已经推广开来了。比如在一些情境体验机构里,许多男士为了更好地照顾怀孕的妻子,会听从专家的建议,穿上重达7kg的孕妇体验装,感受孕妇在吃饭、常规的家务活等过程中的不便,什么时候需要旁人的帮助。
共情就意味着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思考,光是停留在想象阶段显然是不够的,只有将“情”字体现出来,用情感化的方式融入他人的世界,才能得到贴近人心的答案。
创新的产物必须要有真实感
这一点你在生活中应该早有体会,比如那些反人类的奇葩设计。
先来看看几张反人类的代表图。
再比如这张洗手池的设计:
要跪着取钱的提款机:
这些反人类的设计往往过分追求新颖,却忽略了产品本身对于人的实用性。
之前在一家手机镜头企业做研发时,进车间有注意到一个现象,车间里的单个产线为了隔绝粉尘,会外加全透明的玻璃隔板。专注于工作的员工经常会不小心撞到玻璃,虽不至于把玻璃撞碎,但员工手里有时会抱着好盘装的几千颗手机镜头,结果自然是落在地上受到污染,全浪费了。为此,领导没少提醒手下的员工多多注意。
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来说,多多注意玻璃这种事本不应该是他们该考虑的,设计全透明玻璃隔板的人从一开始就应该考虑到这一点。
从创新产物的真实性来说,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团队为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设计的“早产儿保育箱”就十分具有代表性。
非洲地区贫瘠,许多婴儿早夭,但对于当地的人来说,购买价格近2万美元的常规保育箱显然不现实。在实地考察当地的情况之后,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团队设计了一款新的造价低廉的保育箱,在类似于婴儿睡袋的背面放入滑雪时用来暖手的凝胶,需要时,母亲可以将凝胶取出,放在锅里烧水加热。
这种简化版的保育箱,显然不如正版保育箱高大上,但却足以缓解非洲地区婴儿早夭的问题。
简单来说,创新产物的真实性,不仅仅是产品的实用性,客户的需求和体验是设计的中心,还要求在现有的条件下客户能够承受。
当然,数据不足以支撑创新的说法,并不是否认数据的作用,而是告诉你不要过分相信数据,因为数据本身的存在就已经限制了你的想象,相比冰冷的数据,设身处地的共情感受更能激发创新的灵感,提供有利的创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