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个习惯,逢节吃饺子。
今天腊八,所以吃饺子。明天年三十儿,必须吃饺子;正月十五到了,依然吃饺子;庆祝端午节,还是吃饺子。以至于发展到遇到任何重大节假日,我妈都会扯着嗓子喊:“今天中午咱家改善伙食,吃顿饺子吧。”
我相信,这不是我家的特例,不少家庭的将饺子奉为至上美食,尤其真正经历过吃不上饭的那些父辈们。《白毛女》里有这样一段唱词:“卖豆腐赚下了几个钱/爹爹称回来二斤面/带回家来包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在我看来,这种解放前的穷苦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年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否则每每说起饺子时,我妈就不会流露出“吃了饺子人生才能圆满”的眼神。
因为穷,导致对于人生的最大最求,就在于“吃”。在我的父辈人看来,最香不过煮饺子,解馋独属大肥肉。油锅烧热,不见血丝的纯白肥肉顺锅滑下,刺刺拉拉声音不绝于耳,两分钟后锅内不断有油咕嘟冒出,一点点将肥肉包裹,此时迅速丢入葱姜蒜等佐料,油烟顷刻四起。配菜皆无,就着热馍一口一口地滋滋咬下去,实乃人生最大幸事。
每每看着父母陶醉于这样的大肥膘之中,我总有一种冲出门外呕吐一番的冲动。
这就是我和父辈、祖父辈们最大的代沟。对于人生的不同见解,做到不讨论即可,彼此不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吃饭讲究同桌,所以他们的幸福,对我而言却是最大的折磨,并完全没有解决的途径。屏住呼吸,视线挪开,低头扒碗,速速解决战斗。
从频繁的吃饺子,联想到以大肥肉为人间极品,再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代沟,看起来似乎没有逻辑,但这就是实实在在的逻辑。顺着这个逻辑,我又想到了这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没有买房子不配有爱情。这种逻辑,总是定期地受到一批人的赞同,并抛出自己的理由——
你兜里没钱,如何给对象买花?
你是个穷光蛋,谈何照顾家庭?
他不懂生活的艰辛,物质是保障生活的基础!
乍看起来,仿佛都对。但这些理论的最本质问题在于——忽视其他人的逻辑,自己的逻辑为真理。正如我妈看到我排斥大肥肉一样,眼神里流露出的不可理喻。
我们总喜欢,给爱情下这样的定义:两个人在一起的浪漫,在一起的天长地久。这当然是爱情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等同于爱情。正如我爱吃汉堡,汉堡属于西餐,但不等于汉堡等同于西餐。
这类文章,往往习惯用一大堆真实的对话,阐述物质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并得出结论——没有物质,爱情变质。正如不吃饺子的年三十儿,就称不上为年三十儿。这种理论越来越得到赞同,于是如我这样的不婚主义人士也越来越多:既然爱情迟早会变质,那么倒不如永远都不要开花结果。因为物质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完全无兴趣为了所谓的爱情,一辈子奋斗在追求物质的路上。更何况,婚姻制度在我的眼中,就是一种完全落后的体制,它就像逢节吃饺子一样——那只是思维上的定势,一种个人/社会的习惯。即便大年三十儿不吃饺子,春节也不会因此而选择延迟到来。
但是,没房子不配有爱情的逻辑,在多数人的眼中已然成为真理,所以我即便拿出多少反例进行反驳,最终依然会落得哑口无言。王小波说过“沉默的大多数”,妄图扳倒大多数是不理智的行为,最终往往沦为口水战。正如我也无法劝解母亲:世界上比饺子美味的东西多得是。
在腊八节这天,我吃着饺子,大脑迅速转动,将腊八、饺子、大肥肉、爱情统统搅在一起,这才是最奇特的饺子馅。作为生活在面食重灾区的人,吃饺子并不是一件特别稀奇的事,并且已经发展到十余种馅儿,不再局限于没完没了的韭菜猪肉。
想到这里,我皱着眉头,美滋滋地把饺子咽了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