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时候,总是住着一个隔壁家的孩子,那是妈妈的工具人,老是拿来和自己作比较。
学生时代,总是坐着一位成绩优异的同桌,那是老师的口头禅:“你看看你的同桌,再看看你,努力点,要不然怎么对得起你的父母!”
毕业工作了,总有一个业绩政绩突出的同事,被领导列为标杆,让大家奋力追赶。
仿佛我们成长的一路,都在和他人在比赛,而我们也似乎认为在剑拔弩张中提高自己,在竞争对手的激励下,不断的创造更好的自己没什么不对。然而当我们拼命的追赶,始终望尘莫及的时候,自卑感油然而生,甚至严重的带来情绪的奔溃——暴饮暴食、对着伴侣/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快等等。
当我们将这种竞争视为良性竞争,视为成长的必要的时候,心理学家阿德勒却不这么认为。
阿德勒在他的心理学中提到“追求优越性”,这是我们的普遍欲求,努力奋斗,成为更好的自己,适应这个社会,但是这个“追求优越性”在现实中,被我们理解成尽力的超越他人,有甚者甚至以为可以排挤他人已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
这样的态度是不值得肯定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虽然大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的“追求优越性”是指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真正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和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理想的自己”的比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和昨天的自己比,每天进步一点点。
为什么阿德勒强调和理想的自己比较,而不是和别人竞争呢?
其实人和人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性别、年龄、知识、经验、外貌....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我们应该积极的看待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异,保持着“虽然不同但是平等”的理念和自己比较。
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不用患得患失。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都走在一个水平面上,但是这个水平上并没有可以向上的台阶,你只要不断的向前迈进就可以,不与任何人竞争,真正的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如此,你将减少内耗,减少自我怀疑,减少这些损耗你大量心神的无用功,如此才能常常进入心流的状态不断的精进你自己。
总结: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我们要积极的正视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如此才能减少内耗——自卑、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等等,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仍它波涛汹涌,我自娓娓道来,我是伴读小郎君葛绍,一起勇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