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在国内上映并引起“文化现象级”反响的日本电影《追捕》,成为那个年代亿万国人持续至今的集体记忆。
乘兴而去,满意而归。我当时每看完一遍走出影院时,似乎都有不同的解读,而相同的,则是内心酣畅淋漓的满足。
从影片角色到演员,人们记住了杜丘、真由美、矢村、横路敬二、高仓健、中野良子这些名字,记住了“啦呀啦……”那支在当时听起来味道有点怪怪的背景音乐,记住了诸如“你跳啊,昭仓已经跳下去了,唐塔也跳下去了……”“继续往前走,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一类可以用来比较“文雅”地恶搞的台词。
人们甚至记住了为影片配音的毕克、丁建华等一众后来皆成译制片大腕的幕后演员。
《追捕》就是当时流行文化、时尚文化的符号。
一部据说在日本国内仅仅收回制作成本的影片,为什么会在中国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
其实,如果我们今天回头去看当年的情形,答案很清晰。对于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心中的感受也许只有两个字:新奇。
因为那是上个世纪的1978年!
2017年,香港著名导演吴宇森又把一部新版《追捕》推上了内地银幕。淡出画面近40载的陈年记忆重被唤醒。
新版《追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重拍或者翻拍片。因为吴宇森没有拿到电影的改编权,只好退而求其次买下小说原著的改编权。所以除了片名和剧中主要人物的名字没有改变之外,整个剧情基本是重搭炉灶的全新架构。
即使这样,人们还是认为就是翻拍并从这个角度去进行比较。
没人怀疑吴宇森导演对警匪动作悬疑枪战这类电影的把控执导能力。当代电影技术的飞速进步,也足以让大银幕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和视觉震撼。包括演员的表演、中文对白等等,新版《追捕》也许更贴近新生代观众的审美潮流。
但是,比较两部同名影片,无论从社会评价、观众口碑还是记忆层次上,都没有实现“后来者居上”的突破和超越。从人们的认同度上,新版《追捕》也根本无法完成比较意义上的突破和超越。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先入为主”是艺术观赏的基本规律。而在中国的1978年,这个规律又被社会变革无限放大了。从几近荒芜的文化沙漠刚刚走出,视野里只有几部“样板戏”的普罗大众,一旦看到故事如此复杂、情节既惊险紧张又充满人情味不乏浪漫色彩的“警匪片”,那种新奇之感是可以想见的,那种狂喜是发自内心的。
其次,杜丘、真由美、矢村警长这些人物形象如“天外来客”般使人痴迷,举手投足,神态衣饰,言谈行止皆带着少见的神秘感。杜丘的沉默坚毅,真由美的性感痴情,矢村的高冷酷帅,包括那个被药物弄得傻乎乎的横路敬二,无一不展示着另类人物魅力。用时下的话说,就是“男神女神般的存在”,记忆的烙印堪称刻骨铭心!
以至若干年以后,当高仓健在张艺谋导演的《千里走单骑》中出现,以及他2014年因病离世,都曾在中国观众中引起极大关注。
第三,影片故事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刚刚醒来的国人看到了陌生的异域风光和不一样的生活,满足了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那生活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姿多彩。可以大声说出男欢女爱,可以操纵私家飞机直冲云霄,可以在繁华的城市马路上策马驰骋,可以直接描写社会阴暗,不一样的警察,不一样的罪犯,在追杀中展示善良与邪恶,正义与犯罪的殊死肉搏……这一切,都使人感到心灵的纠结和快意。
上述所有电影观感,除去“先入为主”的规律之外,还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谁也无法复制,包括才华出众的吴宇森导演。
其实,新版《追捕》也有许多值得称道之处。无论其导演手法,画面质量,故事情节,叙事节奏,还是张涵予、戚薇、福山雅治等的表演,都堪称优秀。豆瓣评分高达8.2,在74届威尼斯电影节展映,皆说明其不俗的表现。在新生代观众眼中,它起码不输国内外众多同类影片。
吴宇森没有重复讲述一个一模一样的故事,而是比较巧妙地利用老瓶装新酒的办法,让一部口碑良好、观众基础雄厚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新生。尽管没有实现“后来者居上”的目标,但如今看来吴导演还是很聪明的。
翻拍影视剧往往费钱费力不讨好,已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导演大腕徐克,也难免在翻拍上败走麦城。2014年,他的一部声光电用到极致、热闹异常的《智取威虎山》,仍然难以覆盖1960年拍摄的黑白片《林海雪原》的光彩。王润身饰演的杨子荣,已然在众多老观众记忆里扎下了根,无法复制重现。
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都不止一次走上大银幕小荧屏,有的甚至翻拍过数次。但我们好像从未有过“后来者居上”的惊喜。杨洁的《西游记》、1986版的《红楼梦》成了难以超越的经典。
众多翻拍影视剧,都陷入了无人喝彩的尴尬。
两部《追捕》,应该说给电影制作者带来了众多的启示,包括艺术规律,时代变迁,文化潮流,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等等等,而要实现真正的突破和超越,我们还缺乏成功的经验。
“前世”已成过往的辉煌,不可复制。“今生”需要打造新的经典,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