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吃的民族,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传统的节日无不与吃有关,从除夕夜的饕餮大餐,到元宵节的汤圆,端午的粽子,再到中秋节的月饼,腊八的粥等无不关乎吃。
时近端午,街头巷尾便多了些卖粽子的小摊。多是一个小的煤炉,上面煨着一锅粽子,大多都是肉和蜜枣两种。虽平常也能时时买到,但吃来总是感觉少了点味道。
傍晚,接儿子放学,路过卖粽子的摊点时,忽被勾起馋虫,买了两个蜜枣和一个肉的粽子。我向来不喜肉粽,私下以为粽子就应该是香香甜甜的。进家,便迫不及待的剥开粽子,咬了一口,完全没有想象中的糯,软倒是到了极致,稀稀软软的糯米好似要掉下来。问儿子,肉粽如何,他撇嘴,肉就手指甲那么丁点,没吃出味道!说完央求道:妈妈,你给我包粽子吧,要广式香肠切碎、多多的和米拌在一起,肯定好吃!心中暗笑,十足的小吃货一枚。这小子自打四五岁起,就对他喜欢吃的东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总是不厌其烦的去做,像自制奶茶、果汁更是乐此不彼,在他身上极好的验证了孔老夫子的食不厌精精神,当然也遗传了他娘好吃的基因。
儿子的话到底激起沉寂已久的记忆。记得儿时,每当芦苇抽芽时节,和小伙伴们在吹响芦笛的时候,便会在心中充满期盼:苇叶快些长吧,长大了就可以做成香甜软糯的粽子了!每年的端午都是在午收前后,正是一年最忙的时节,但是母亲总会挤出时间给我们包一锅粽子。打粽叶自然是最高兴的事,粽叶就是芦苇的叶子。每到这时,便会欢天喜地的和小伙伴们奔向村边的池塘,芦苇多长在水边,密密匝匝的摇曳着细长的叶子,望过去绿荡荡的一片。越是靠近水里的叶子越大,常常是为了采到大的苇叶,赤着脚下到水里,全然不顾烂泥中的杂物划破脚,也不管锋利的苇叶把手臂刮的一条条,只为能吃到香香甜甜的美味粽子。
现在,看着儿子期盼的眼神,犹豫着应允,已经很久没有包粽子了。习惯了快捷方便的我,不知能否耐下心去。包粽子实在是需要耐心的,是需要花很多功夫的。快速向前冲的生活,能有几时慢的下来,好怀念从前慢……
次日,清晨,睡意未消便冲下楼。楼下有一个早市,这个时节会有周边的农民来卖新鲜的苇叶。挑挑捡捡,总觉得苇叶太小,勉强选了两把。洗漱、吃饭送儿子到学校后,便直奔超市,采买包粽子的原料:上好的糯米、广式香肠、蜜枣。一切准备停当,竟有一种迎接挑战的庄重感,到底是生疏了、懒惰了呀。
午后,小憩片刻,即起。先是把苇叶的后跟剪齐、去掉叶尖,一片一片的清洗干净,然后烧上一锅热水,把苇叶浸入略烫,这样处理的苇叶即保留了特有的清香且有韧劲不易断裂。糯米是已经浸泡两个小时的,其实最好吃的莫过于用没泡的糯米包粽子,在小火上慢慢的煨上两天,那个糯绵才会让人欲罢不能,但太耗时了,估计小馋猫也等不及了。
万事俱备了,开包!先把两片或三片苇叶错落重叠,从下面卷成喇叭状,放入一点米,然后加入蜜枣或肉馅,再续满米压实,由一个角顺着缠卷苇叶,包严实了,用线捆扎固定。一个玲珑碧翠的粽子就成了。最要紧的是不能漏米,要捆结实了,否则煮的时候会散。
晚上八时,满满的一盆粽子终于上锅,先要用大火煮开,再用小火炖两小时。此时,满屋飘香,深深的吸一口,缕缕的粽叶清香、淡淡的糯米本香、丝丝的腊肉咸香,沁人心脾呀。最后还要微火煨一夜。真个是:今夜粽香伴入眠,明晨软糯留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