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症,从根本上说是病变在人身自然整体功能层面的反映。对患者表现于外的几乎一切症状、体征都要给于关注,包括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与机体所处的状态关系。
黄帝内针,识症的目的就是找出症在身体的具体位置。不掺杂其他任何的东西进来,守住简单——定位(症位)。
1.症对黄帝内针来说有多重要?
《黄帝内针》第63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也是黄帝内针的12字薪传!”,“它的落脚是随症治之,而不是随病治之,更不是随指标治之!所以症是中医的眼目,是中医人的下手处。因为只有证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病在哪里,阴阳在哪里,本在哪里。”
第99页:“症是患者对身体问题的综合表达,这个表达既包括了症,也就是疾病的表现,也包括了病因,同时还隐含着机体针对问题所给出的自治方案。”
2.什么是症呢?
笼统的说,所有的不正常,所有的异常都是症。
3.如何找到这些症呢?
通过望、闻、问、切。切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切脉,而是用手去触摸、探寻、探查。
4.常见的症有哪些?
一、患者的自我感觉:酸、麻、胀、痛、痒、沉、重、冷、热,及各种不适;
二、通过手触摸感知异常:温度、粗糙、滑涩、大小、积聚、结节、松紧、动静等;
三、通过眼睛观察异常:有了不该有的(如:痔、疮、痘等)、形状、大小、颜色、活动范围、抖动程度与方向等;
四、询问功能的异常:活动受限、饮食、睡眠、大小便、月经、呼吸、视力、听力、嗅觉、味觉、感觉等。
五、通过模仿——模仿病人的动作或趋势来感觉症在那里。例如:抬腿无力,我们可以自己抬腿试试,哪里在用力?用力的地方又是哪条经络?这样不就又可以把这个症的六经确定下来了。其他地方以此类推
功能的异常,首先考虑的是回归到前三类找到具体的症状定位,实在找不到具体症位才需要借助定性来解决。定性就要“求助于《内经》,求助于《伤寒论》。”实际临床中,几乎没有“无症状”的功能异常,几乎没有无症状的“疾病”,只是我们有没有去发现到症,有没有以妄为常,或习以为常,或认为无关。因此,内针需要我们做一个明人——明明白白的平凡之人。例如:有失眠的人,他不认为与自己的尿频、脚冷、心慌、打鼾等症状有关。
常规发热的定性:发热怕冷找太阳;发热不怕冷找阳明;寒热往来是少阳。
作为医者,要找到这些症,就需要了解什么是平人,什么是正常。心中明了。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以要平时多观察健康的人、平人是什么样的,可以多观察健康的小孩。通过持续练习,提升自己的认、识、觉、感、悟的能力。清楚的了解症,不仅方便辨证施治,也有利于导引患者感知患处的变化。
作为患者了解自己的症,了解什么是异常,什么是正常,也有利于觉知到有什么在改变,增加信心,“只需静静留意患处,感受疾苦渐去的喜悦”。
辨症怎么抓“症”呢?
可参考原卫生部中医司《中医病案书写格式与要求》改编的“十问歌”:
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
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病胎产;
小儿传染接种史,痧痘惊疳嗜食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