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慈 琪答疑课后感
《花城》是国家级的四大名刊之一。5月23日,《花城》编辑、资深作家慈琪在寻虎老师的文学群里,就写作写什么怎么写进行了答疑活动。能够有幸聆听到慈琪老师的解答,对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来说,是个天大的福音。同时,慈琪老师的写作经历,在我面前树起了一根标杆。
写什么
写与个人生命体验最相关的事情就可以,只有个人才是最独特的。把自己的某一个非常微小的点写好了,就会发现,其实这个独特点放在人群中是非常有共性的,写得好就会收获共鸣。不需要刻意标新立异。
在参加寻虎文学社以来,寻虎老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学员们强调,一定要先沉浸,在沉浸中浮现出来 的,是感觉,是自己生命的体验。几次的沉浸试验,好多的学员感受到了与以往完全不同体验。记得有一个学员,平日里觉得自己活得潇洒自在,等沉浸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住在一个玻璃房子里面,四面透明,能看到但却无法触摸到外面的世界,为此,他直想哭,才发现在生命的深处,还有另一个自己。
所以,当你沉浸下来,认认真真地去感受意象里的世界,才能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文章从此展开,当你把体验意象世界里的“真”表现出来的时候,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与记录当下的生活状态不同,与碎碎念不同,与追热点不同,感觉跟着当下大家的评论走,一窝蜂似的,只是谷子表面的糠,一阵大风吹过,糠随风而散,不留一点痕迹。
怎么写
写作者最大的弊端是上帝视角,自己把故事在心里安排得明明白白,伏笔和暗示藏得太深,最后编辑和读者都看不懂。
寻虎老师也有着同样的观点,写作不是编故事。而是在沉浸中,慢慢地展开,慢慢地发散,才能丰富自己的文章。
上帝的视角,编故事,凭着回忆去写文,都有一个同样“套路”,就是自己把故事从头到尾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为了加深读者的印象,添加一些无厘头的情节——凡婚礼肯定出事;为了更加显现男主(女主)对对方的关爱,在对方病入膏肓之际,表现得不离不弃,而病的一方为了不让另一方以后的生活拮据,宁肯自己早点结束生命,也要为对方留下不菲的财产……看了开头,一眼就望到了结局。
每一部似曾相识的文字后面,是读者的厌倦。如此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于写作者而言,仿佛是完成一项任务,何乐可言啊?
关于文字
好的文字简练不啰嗦,没有废话,容易唤起读者的画面感或情绪。
简练的文字,并不是多多使用成语,而是删掉了不必要的语句,并不影响文章意思的表达,或者说,并不影响文章本身的表现。有的时候,作者总是担心读者不明白,作了大量的铺垫;有的写作过程中一通感慨,跳戏了;有的故意设伏笔,搞预设,文章要么松散,要么一根电线杆,缺少了树木的枝繁叶茂,开篇调子没定好,文章的走势便没了章法。
没有废话,容易唤起读者有画面感或情绪。这与寻虎老师说的“此时此地”相仿,当你在意象里,此时此地发生的情景,能够完美地表现时,读者跟随作者的呼吸,沉浸在此时此在当中,那情景就如画面般“历历在目”,情绪也就融入进去。
我想大家在读名著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体验,外人看来,“你入迷了!”
关于审美
文字背后的意味,在阅读的时候就自然而然产生了呀,比如安徒生童话,从几岁读到几十岁,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读到的是不同的意味。至于读到几分意味,读到什么层次,就看读者的个人阅历的共情能力了。这种领会怎么用于提升写作水平,只能提升文学鉴赏水平,对生活有更通透的感悟,再间接影响个人写作。
在寻虎文学群里,老师推荐大家阅读《谈美》、《西方美学史》,了解美学,提高审美,提高鉴赏力、鉴赏水平,明白什么是美,才能读出名著中的“美”,名著中文字的“含情含意”,才不会把“喝鱼汤品滋味”变成营养分析。
臭豆腐、臭鳜鱼,营养学家或许会说它们中间含着致癌物,但是,那种独特的滋味,照样是美食爱好者所不能割舍的情怀。
读文,审美;写文,沉浸。
这是我从寻虎老师与慈琪老师学到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