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装虽然穿在身,我的胃依然是中国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胃。
离开了祖国,我对思乡有了种全新的认识。我发现思乡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因为我的胃在迫切地渴望着家乡食物的喂养。对亲人和朋友的思念远远比不上对中餐的思念那么强烈。
德国人日常吃的主要围绕面包,土豆和面条这几样主食。早餐吃冷的,晚餐也吃冷的,中午吃热的。也有人中午干脆也啃面包。被中华美食惯坏的中国胃,这样吃哪里吃得出什么滋味。
那么,中国人到了德国,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
有实力的机构或公司,自办食堂自带厨师。如大使馆啊,华为啊。通往员工的心之路要通过胃。安抚人心的前提是伺候好胃。不然,饭都吃不好,还怎么安心工作?
留学生怎么办呢?不能天天下馆子吧。办法有两个:一是去中餐馆打工,那样就能常吃中餐了;二是自己做。
不会做?没关系,在德国待久了你自然会做,被逼的。我见过好多在国内从小饭来张口的男生女生,从超级小白炼成大厨,从此爱上做饭。
中国学生不仅喜欢自己做饭,还喜欢扎堆做饭。我见过一群一起过来的交换生十个人,轮流做饭,天天在一起吃饭。
后来我发现,喜欢扎堆做饭的还有印度人,尼泊儿人,韩国人等等。大多是亚洲国家的。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形成最强劲的且势均力抵的两大做饭团伙。其它零零散散的几个尼泊尔人,韩国人人少,形不成什么气候。而欧美国家的学生就更是各自为政,形单影只。
由于厨房是公用的,做饭时间不免有冲突。中国做饭团伙和印度做饭团伙在最初的几次交锋摸底后达成了默契:中方于17点开始做饭,18撤离;印方则18:30开始。其它国家的散兵游勇只能在这两强的夹缝之间寻求生机,并且接受酱油大蒜和咖喱的轮番熏染。
告别了学生时代,脱离了集体做饭的日子,有了自己的厨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在德国久了,我也能吃得下面包奶酪。于是我的厨房里就有两种不同的食材,一类是用来抹在面包上吃的,一类是用来做中餐配米饭吃的。在我的脑袋里,这两类食材一中一西,该截然分开来吃才对。
于是我吃几天面包,再换几天吃米饭。有时我就担心奶酪要过期了,但我想吃米饭的时候到了咋办。
今天我知道解决方法了。我懒得出门买菜,就打开冰箱,把剩下的半截黄瓜,两个朝天椒切丝,加上德国泡菜,希腊腌橄榄,把前天吃剩的法式蓝奶酪加进去,再配一勺比亲妈还亲的老干妈拌匀。再煮一锅米饭,完美。
当我捧着一碗中西合璧的饭菜,边吃边看金星秀时,幸福得不知所措,感觉自己就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