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身边有不少去支教的朋友,他们会在网上定期分享自己的经历。其中有个朋友从甘肃平凉回来,刚结束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任务。
谈及这次的支教经历,她没有我预料中那么兴奋,反而有一丝疲倦。
原来,在支教期间,她和学生相处得很好,上课都很听话,但是无论怎么努力,学生的成绩就是提不上来。为此她费尽心思,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也请教过本地的老师,效果都不太好。
直到后来,她才慢慢掌握讲课的节奏,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然而一个月的支教时间就这样结束了。
这让她有点受挫,尽管锻炼了自身的毅力,也扩充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但支教的时间太短了,在教育上根本不能改变什么,成绩也没有明显的提升。
这种现象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我抱着这丝疑问,连续问了几名有支教经验的朋友,同时包括在读的大学生,他们给我的回复均大同小异。
谈及收获时,每个人都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且在简历上划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日后工作、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
当聊到对学生有何收获时,他们回复的口径也大致相似,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让课堂氛围活跃,提高学习的热情等。
这看似好事,但是我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因为我曾亲身体验过。在大学期间,我去了云南当一名支教,历时只有20余天,时间很短。
那段经历对自己而言,除了为自己付出一份绵薄之力而感到骄傲之外,没别的了。且说句实话,支教的效果真不明显,也可能和我非师范专业有关,不懂得优化教学模式。
我现在回想起来,才觉得,这段经历或许只是一种自我感动而已。
如果短期支教具有这种弊端,那么长期支教的效果又如何?于是,我去问了一位长期在西北地区支教的女读者,她是这样评价:
长期教育因为投入的时间长,学生的成绩普遍稳中有升,而短期支教很容易陷入教育的盲区,因为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教学方式,频繁的换老师只会让学生难以适应。
加上有一些志愿者心态出现了偏差,将自己当成救世主,目的不是纯粹地传授知识,仅仅为了履历好看,或者为了出国更方便而已;更有甚者,看着和孩子离别的那一刻,享受着他们不舍的目光,内心会引以为傲。
最让她难受的是,有一些学生会极力配合着来演戏卖乖,他们不在乎教师更换频繁,只在乎每此带来的礼物是什么。
她说的话让我陷入沉思,想起自己曾经也抱着同样的“关怀”心态,我真是活在自我感动之中啊。
2
我在网上查到一组不太严谨的数据:
有80%的大学生在支教前没时间准备内容;
有86%的大学生不明确支教内容;
有90%只参与过一次支教,并且支教后不再过问;
有65%的大学生对环境不适应、和学生沟通不畅。
尽管样本抽查存在着误差,但我发现有很多支教问题,在大学生身上出现的概率会更高。
因为没有经验,所以他们觉得只需满腔热血,吃得了苦,带着抱负和使命,就能闯山区去支教,结果常常事不如愿。
我在一个志愿者群里听说过,有个女孩子去拉萨支教,出发前患了重感冒,导致一到了西藏,就得了高原肺水肿,病倒在床上。在那段时间里,每天来医院探望她的是老师和学生们,并轮流来照料。
这种想帮忙却帮倒忙的行为,我们在新闻里经常能见到,虽然有很多人确实是带着爱心去支教。但不可否认的是,支教这一行为很多时候是从自身的角度去出发,是为了感动自己或者丰富阅历,大方地承认,这并不羞耻。
只是短期的支教行为,对于山区学生来说,确实弊大于利。因为磨合期还没过就结束了支教,这种不稳定的教学关系让学生不断耗费精力去适应新的老师和教学方法,并一次次沦为了实验品。
知乎用户@玻瑞的话一针见血:
你去支教,不是去扮演天使一样的角色去拯救你认为所需要被拯救的孩子;而是当一名老师,给他们一个和时代同步的学习过程,真正关心和爱护他们,去启迪、引导他们正确的走人生的道路。
如今,我网上搜索此类的支教活动,竟然开始有变味的迹象,诸多以乡村夏令营形式进行的支教,短则12天、长则20天,形式大于内容,我不明白这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3
人类热衷于做感动自己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
在非洲,每年有数千名来自欧美国家的志愿者,他们心甘情愿地顶着烈日当义工,并认为这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
这股潮流已经被包装成一道打着公益幌子的旅游产业,里面不排除有真正身体力行的志愿者,但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实现自我的感动而已。
他们给孤儿院的孩子建图书馆,即使对建房子的理论一窍不通,也不妨碍满腔的热情,有模有样地扛砖头、搬水泥和拖后腿。
当然,他们真正干活的时间很少,花在嬉戏打闹和拍照时间却很多。
最后,当他们幸福地沉睡时,却不知道白天堆砌的墙都被黑人哥哥拆掉重建,因为质量完全不及格,担心有危险。
就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洲工人只能在深夜忙着补救,并竭力维护上帝的尊严。没有任何人会指出这个问题,它已经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畸形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拍照作为社交圈必不可少的环境,一定要找非洲小孩充当背景,白与黑的交织,形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沟底的水是浑浊的,里面还沉着四个字:自欺欺人。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救赎,也是自我感动,俨然化身为救世主,去普度众生,并帮助凡人解决所有痛苦,然而却永远无法帮助非洲脱离贫困。
前段时间很火的非洲孩子举牌营销,尽管存在着分配利益不均的问题,但我觉得这种不做作的贡献,虽然暴力直白,但十分有效,也更有意义。
这就好比地球一小时活动,谁都知道要呼吁环保的意识,这本身没有错,但大面积的熄灯行为容易造成电网垮网,导致机器损耗严重,耗能反而更高,得不偿失。
这些最浅显的道理,在这人云亦云的时代中,永远被淹没在千夫所指的浪潮里,腾不出任何的水花。
如果真有浪花敢腾起,那必然会被道德绑架狠狠地拉进水里。
4
其实,我从不质疑志愿者的热心与初衷,也认可真正踏实做事的人,只是凡事都要考虑周全,避免陷入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境地。
贫富差距导致的地区发展不均,使得慈善和公益事业必不可少。
我知道有绝大多数国际志愿者都在默默地埋头苦干,他们不为作秀,不为炫耀,只想帮助每一位亟待帮助的人;
我也知道,有更多的作秀者想混入其中,享受着志愿者辛苦积存的名声,来增加社交的荣誉和筹码,这也很正常。
一个应该承认的客观事实是:
在这世界上,大部分机构和项目其实都是低效率地运转,没有那么多专业化,更没有那么多好结果,大家都只是在做着,浪费着大部分无用功,依靠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真正地去推动。
大家只希望,参与的人里面多少有一些靠谱的人,如果没有热烈地宣扬,就只有更少的人去参与,到最后没有人参与了,那才真的是世界末日。
当然,我希望你们能做那一小部分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