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新网师公号于2020年11月27日公布了“百名榜样学员”展播公告,我就在想每一位学员所要提交的材料中的讲师(或组长)点评该怎么办。
试想,每位组长要点评25位学员,工作量大是其次,最重要的是,除了每次为大家批阅作业并反馈作业成绩,组长其实与学员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接触。了解极为有限,甚至可以说没有任何了解。
如果说要各学员找到自己所选课程的讲师来写评语,似乎也不太现实。这学期大家上的是公共课,所有学员共一个讲师。若要找上学期的课程讲师,时间过去这么久,各讲师对学员还有印象否也很难说。
迫于这样的情形,我在写好自己的材料并告知组长后就再没有任何行动了。评语部分究竟怎么办,我也只能等她最后的决定。
12月31日傍晚,组长终于拿出了方案。她建起了我们2020年春季班25名榜样学员的微信群,告诉我们小组内两两一组结对子互写评语。
幸运的是,彼时我正拿着手机在看一篇文档,刚刚阅读完毕一退出,就看到了这则群内通知。我赶紧以最快的速度浏览了一遍群成员名单,欧小丽印入了我的眼帘。
对,就和她结对子。我立马私信给她,说明了自己的意思。她显然还没看到群消息,但却第一时间答应了我的要求。
为什么我要第一时间抢着和小丽结对子。因为所有学员里,我只认识她也自认为了解她。若是换作其他学员,看看对方的事迹材料,写个百来字的评语兴许不难。但我更看重的是彼此间的真情实感,写评语这事当然要有所了解才能写得真切自然。
也幸好我先下手为强。约好小丽后,我就先撤退了,学校当晚举行元旦晚会,我就没有再和她多聊。后来空时再看群里,果然还有其他学员主动表示想和小丽结对子。哈哈,我为自己的主动与果敢感到自豪。
新年的第一天和家人一起回乡下聚餐,第二天我就写好了给小丽的点评。发给她之后,她也是以很快的速度于当晚就发来了给我的点评。
我把我俩的评语一起记录在此,以纪念这份难得的经历与情谊。再次感谢小丽!
我写给小丽的:
与小丽真正认识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一年半左右。但在文字里却似乎早已与她神交已久。
第一次见到小丽是在2019年暑假的教育行走,而第一次读到她的文字是在2018年国庆“跟着张文质学写作”第二期线上研修班之后。
先识其文,为之倾心,再识其人,为之倾情。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在写作上的造诣与功底。她在简书上坚持每日一文,或是随时的生活感悟或是一天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与总结,再者,就是阅读体会与学习心得了。她还把自己写的文章分了类,我印象最深的是“小事收录机”这一系列,目前都有一百多篇了。
写得多、写得勤是我佩服她的理由,写得好、写得真是我崇拜她的原因。她在文字所呈现的往往不是那种小女人般的煽情与抒怀,而是以一位教育者的理性与思考在分析、在记录、在感慨。
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小丽还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带着同事们持续共读共写,她用自身的光芒照耀着他人,也更加明亮地闪烁着自己。
新网师一直提倡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以及共读共写共成长,我以为小丽已经当之无愧地做到了这一点。很荣幸教育行走之后,我又能在新网师这座教师的精神后花园里与她同行,一起汲取新的成长原料与养分。
她是我的同学,却远远走在我的前方。她是我的榜样,我愿紧紧追随她努力的方向。向她学习、为她点评都是我发自内心的诚意之举。(点评人:廖仲敏)
小丽写给我的:
微信时代,喜欢通过微信搜索去了解一个人。
搜索文章,输入“廖仲敏”,“廖仲敏”老师作品纷至沓来。点开每一篇文章,没错,都是她的——教育行思,读书随感,散文札记,都蕴含着深深的“敏式”文风:自然温暖,又力透纸背。是的,作者简介栏里的这两个身份——《教师博览》签约作者,《江西教育》通讯员,就让人艳羡无比。
我就是那群艳羡的人之一。我自诩为是一个写作爱好者,自认为写的文章还能拿出手。但看了廖老师的文章后,顿觉我的文章太小家子气,文风拖沓又毫无思想性可言。所以呢,那两个身份肯定不是“浪得虚名”,而是真的有两把刷子。
虽然我用简书这个平台码字,但却不怎么去阅读那里面的文章。不过,廖仲敏老师的文章,我是一篇不落的阅读。那些关于课堂的,关于学生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以及家校共育的,在细微处落笔,于无声处发声,每篇都是精品。再一对比,我的文字就太过随意和粗陋。好像是去年的简书年终总结,廖仲敏老师向我表达她的谢意,说她的每篇文章我都点赞了。大数据时代,你对哪一个人有好感都是会被记录下来的,我的点赞也就展现了我对她的佩服。
她说她是一名“功利的理想主义者”。我知道,她的“功利”,是基于学生成长,她的“理想主义”,是基于教育教学规律。这两者结合起来,自然是一位“明白之师”的模样。加入新网师,更是促成了这位“功利的理想主义者”的前行之路,所学皆所用,所思皆所行。
我也是一个“看惯了通俗易懂的教育叙事与随笔的人”,每次要啃读那些经典的理论,我几乎是硬着头皮,只想三下五除二完成作业,思考定然是不深的。而她的态度是“缓行者自居”,这样慢慢的读,缓缓的走,才是一个教育者的从容之态,思考也才能更深入,不急不躁,结合案例,思考对策,等待转变,如果失败,换种对策再来,值得学习。
廖老师在她的一篇《一个人的旅途》中有这样一段话:雁过留声,所有的经历都会成为过去,而所有过去的东西都会慢慢内化成我们自己,或言行、或精神、或气象、或格局。我相信,经由新网师这所大学和廖老师的勤勉,将来的她在言行、精神、气象和格局上,都是新网师当之无愧的学习榜样。(点评人:欧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