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下班路上一直在听人文课堂的课程。今天刚听完资本主义兴起这段,突然想认真的来谈谈钱了。
零和思维
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包括欧洲的世界几大主要经济带都是以商业为不齿的。中国“士农工商”的阶层划分再明显不过,欧洲也是认为只有生产力有所得才是正经,商人没有生产东西却从中得利是不道德的。所以他们把经商这类“肮脏”的生意交给了背叛耶稣的犹太人。
为什么大家会这么认为呢?
这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当时社会没有生产力发展这一说,而是认为经济的总额是一定的。商人赚取利益,那生产者一定是损失利益的。即有人赚钱就一定有人亏钱的零和思维。
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商人形象,几乎是黑心暴力掠夺的角色设定。
中国也不例外,文人都自视清高,视金钱如粪土。民间自古就有劫富济贫一说,富人都是通过坑害平民百姓搜刮民脂民膏发家的。商人被视为最低贱的职业。
社会主流都是无私奉献,利他为先。好像首先为自己考虑下就被贴上自私自利的标签,被世人戳脊梁骨了。
只有利己才能利他
随着英国荷兰等几个大帝国的殖民地的扩张,带去了新的技术和经济方式,同时殖民地人民对服装等大需求又刺激了英国的技术发展。这时英国人民发现这不是零和的商业,社会在发展,整个社会需求在不断扩大,整个社会生产总额是大跨度的增长。利己的同时,也是在利他。
这时候一位智者出版了一本影响深远的经济学书,就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本书中作者表明利己性是市场发展的前提。
再看现在的商业社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存活的商业,一定是赚钱能力很强的。因为能赚到钱,说明市场认可,发展前景可行。相反,想着造福人类不为谋私利的公司,基本以资金断裂倒闭为结局。情怀固然可贵,但最终目的还是要赚钱。当然NGO组织要另当别论。
中国互联网刚发展出来的时候都是免费为主的。百度、360都是免费的,技术公司的利益是从软件的广告位或者游戏来获得的。而美国苹果公司则是为软件付费的践行者,无论是里面的应用还是音乐视频,都需要不同程度付费才能获得。前者是软件在消费用户,后者是用户消费软件。诚然后者更利于技术和知识的长远进步。
创办《得到》的罗振宇自称是贩卖知识的商人,而得到也一直在做付费知识精品。可喜可贺文人不再视金钱如粪土了。现代社会相信付费能催生更有价值的知识。
对我自己而言,生长的环境中一直认为商人就是靠投机倒把牟取暴利的。可能周围的人都比较仇富吧。所以认为商业真的是个零和游戏。
但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不是,只有利己才能更好的利他。他获利也并不意味着自己获利就会减少。这又是三观的一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