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宝的家庭成长日记——第四篇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小雨转阴天
岐妈做儿童知识教育还能算有些入门,可是谈到孩子间的相处方式,还是有些不知所措,尤其担心自己把成人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带入到孩子的世界。人总说,担心什么来什么,岐宝非常“配合”得和男生小A闹矛盾了,而岐妈也同时把自己担忧“践行”了。
“岐宝,你的勾线笔怎么坏了?”岐妈看见拿到学校一天的就坏了新笔好奇地问岐宝。
“小A弄坏的,我告诉老师了。”岐宝边吃香蕉边回答。
岐妈没多想,便看微信了,突然小A妈妈要加岐妈微信,留言说是小A把田梓岐的勾线笔弄坏了,岐妈加了小A妈妈的好友,非常友好的拒绝了赔偿这件孩子间的事情,可是就如岐妈一样,小A妈妈也希望能从小事养成孩子的责任心,岐妈最终同意了赔偿的事情。但岐妈决定还是和岐宝沟通一下事情的处理意见,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
“妈妈,为什么不让小A赔我的勾线笔,他总喜欢惹我,就是因为他画完画没事干,就拿我的勾线笔完,所以我的勾线笔弄坏了。老师都让赔我的了,为什么不让他赔。”岐宝非常生气地跟我据理力争。
“岐宝,做人大度些啦!小A已经被老师批评了,你就原谅他,好吗?我们不要他赔。”岐妈料到岐宝会反映这么大。
“呜呜呜——,他平时就爱惹我,现在又把我的勾线笔弄坏了,我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呜呜呜……不公平!”岐宝彻底崩溃了,岐妈突然意识到最不愿意解决的事情发生了。
“怎么了?怎么了?”外婆从厨房冲出来,看见宝贝外孙惊天地泣鬼神的哭法,焦急地问:“发什么事了?哭得这么伤心?”
“妈,没事,就是小朋友弄坏他笔了,我说不让人赔,他不高兴了。”岐妈赶紧解释,心里也纳闷,多大回事呀,还哭成这样。
“岐宝,小朋友把你的笔弄坏了,你也哭啊?”外婆似乎也好奇岐宝的反应。
“没有。但是小A就是喜欢经常惹我,妈妈还不让他赔我的勾线笔。我不要和他做朋友了,不公平。”岐宝越哭越来劲儿。
岐妈顿时觉得太阳穴疼,岐妈知道岐宝也是个调皮孩子,肯定不是他所说的只是小A喜欢惹他,估计岐宝也是喜欢逗小A,两个调皮小男孩子间的小矛盾。
可是,该咋办了?
“岐宝,发泄情绪结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你都是个一年级大孩子。哭可以解决问题吗?”岐妈试图安抚岐宝的情绪。
岐宝边摇头边抽泣。
“跟妈妈说你和小A的事,他怎么惹你了?”
“他就是爱惹我,不然我的笔怎么坏了。”岐宝有些气愤的说。
“那你有没有逗过小A?小A为什么不逗别人就逗你了?”
“没有,他就喜欢惹我。”岐宝又开始上演第二场哭戏。
好吧!我想说我彻底没招了,虽然明白这件事肯定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可我又怎能像对待大人样解释这件事,并让岐宝承认了。只能硬着头皮往前推了。
“你有没有跟小A说过,让他不要惹你了。”岐妈只能顺着话讲下去。
“说过,我说了,他不听,我说了好多次,他总不听。我怎么办?”岐宝依旧义愤填膺地吐槽。
“别哭了,想想办法吧。”岐妈试图再次阻止岐宝继续哭闹。
“什么办法,我没有办法了。”
“这样,妈妈今天刚好买了两只新的勾线笔,你笔坏了,用这只吧。如果小A再逗你,你就不理他。等他不逗你,你就跟他玩。这样冷处理,可以吗?”岐妈也没招了,把冷处理都用上了。
“什么叫冷处理?”岐宝好奇地问。
“就是他逗你时,你不理他,得不到回应,他就没意思了。”岐妈尽量解释着。
“好吧!我试试,不行,你再帮我一起想办法,行不行?”岐宝边抽泣边向岐妈要保证。
“没问题。岐宝,你看做人大气点,原谅小A,好吗?妈妈还有个办法如果小A能保证三天不逗你,你就把另外一只新勾线笔送给他好吗?这叫鼓励改正法,很好用的。”
岐宝没再哭了,岐妈总算过了一关,松了口气。
第二天,岐妈早早就去接岐宝放学,岐宝的足球教练说岐宝踢球时很喜欢和小朋友疯闹,果然知子莫若母。
“岐宝,你看教练都说你平时爱和逗其他小朋友了,你还敢说你没有逗过小A?”岐妈顺势反问岐宝。
岐宝只是低头没说话。
“那妈妈问你,教练原谅你上课疯闹的行为没有。”岐妈没有继续逼问岐宝。
“原谅了。”岐宝似乎知道了些什么。
“那你也要做个大方的孩子呀!也要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岐妈趁机总结。
“小A今天把勾线笔给我,我就没要了。我还跟他说,只要他不惹我,我就再送给他一支勾线笔了。”岐宝得意的说。
“那你俩不又是好朋友了?”岐妈追问到。
“嗯,是的,我们又是好朋友了。”岐宝肯定地告诉岐妈。
岐妈再次“打怪成功”,心中窃喜。
日记小结:
岐妈事后发现,其实小A事件之所以发酵,关键在孩子都有“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他一直关注的是公平,我做错了事,受到惩罚,为什么小A弄坏了东西,大人就会要求他不受惩罚,瞬间就把不起眼的小事演变了。岐妈在不经意中让事情变得更糟,所以参与孩子间的交流不一定是件好事,它或多或少会加入大人已成熟的世界观。值得庆幸的是:孩子总有魔力快速适应不断变化的场景,最终在感知别人的宽容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其实身边的榜样才是最好的示范,刻意的纠正会引发孩子更多抵触情绪。相信孩子自身的适应能力,才是最有效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