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天地人三才”,人为什么能和天地同列?我们可以反问一下自己,什么是家国天下,哪里是企业组织?是“家国天下”这个概念吗,还是说办公楼、会议室就是“企业组织”?《大学》有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有人的地方才是社会,人做事的地方才是企业,所以 “人” 对组织的作用毋庸置疑。
笔者本想写一篇“漫谈用人之道”的文章,但是“用人之道”题目太大,例如《群书治要》50卷里一半讲的是“修身”,一半讲的就是“用人”,所以本文只能漫谈一番用人之道中的择人标准。
一、有德
如上文所引用的《孟子》原文“有德此有人”,虽是老生常谈,但是不得不说用人确实离不开一个“德”字。
一个逆子,可以为自己的不孝想出很多理由,但是他绝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对自己不孝;一个侵占公司资产的员工,可以为自己编出很多的理由,但是他绝对不希望自己的下属侵吞自己的资产;历代君王靠什么夺取政权,立国之后往往最防着什么,宋朝文官压制武将、机构臃肿就是一个实证。
《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有“德”者给人一种安全感,所以任何人无论自己的德行如何,他都不愿意和一个无德之人为伴。
所以职场择人的第一标准必须是员工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二、外圆内方
“外圆内方”说到深处既是“内圣外王”的具体体现,是“心性”与“事功”的统一。我们这里取其相对狭义的范畴,偏向人际关系一面。
自古以来的圣贤君子为什么总是孤单?除了道德上“鹤立鸡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棱角太过鲜明。秦汉之后,儒家思想往往是中国治国之本,虽然儒家思想也很圆融,但是由于其以入世治国为目的,所以儒家经典往往培养人们一种“刚正不阿”的精神,儒家学者经常是“内方”有余“外圆”不足。
职场中,有容人之量、反观自省的人毕竟是少数,“鹤立鸡群”的君子确实令人敬仰,但是往往也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团队的协调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君子”的“棱角”若刺痛了整个团队,那这个“君子”一般也是留不得的,毕竟职场是以盈利为目的。
职场人际上,佛道两家的思想时常令人心平气和,收敛锋芒。《道德经》有云:“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就是“外圆”的一种具体表现。
职场用人,要选择那些深谙世故又有底线的人,没有底线的人要不得,原则性太强的人不敢要。
三、务实肯干
职场用人最终是为企业创造利润的,若仅仅是有德行、会做人,但是办事能力不够的人终究不符合职场用人的标准,企业需要那种能够面对现实、灵活权变、有能力为企业带来“实利”的人。
务实意味着避免“天真”,职场中那些纯真的职员确实能给人带来一股清流,鼓舞士气。但是“清流”不等于“天真”。
中国文化中不乏“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等经句,从“心”出发便能成就功业。有学者说西方哲学给人一种有纲有目的条理感,而中国哲学却总是给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有点虚。
西方文化从原则出发,建立理论架构,然后在涉足理论的运用,这是符合人们一般的认知思维,所以给人一种实在感。而中国文化就如同梁漱溟先生说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早熟的文化”,它从原则出发直接跳到运用,中间省去了逻辑与架构,所以中国文化常讲“悟”。能真正“悟道”的人自然最好,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往往会“脱离实际”。
笔者在《“德者”应该是这样的》一文中指出:“德者”不仅能坐而论道,还能出将入相。有德必有才,德包容才,只是中间这个逻辑推导过程很多人没想明白,才会出现《军师联盟》中曹操的那番“务实”之言。
再看《走向共和》里中日甲午海战之前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和翁同龢、季直为首的清流派的对话:
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年久失修,技术已落后,日本快船速度远超北洋舰队,所以不建议开战。
季直:李中堂是畏敌如虎吧!船慢一点怕什么,我与倭寇之战,彼曲我直,理直者气壮,气壮者斗志昂扬,以我斗志昂扬的正义之师,战于失道寡助的无耻之徒,怎能不稳操胜券呢?
李鸿章:哈哈哈哈哈!季直说的好不慷慨激昂啊,我说了半天这快一点慢一点意味着什么你没听懂啊?!
季直:我的确不懂,武器自是战争要素,但绝非胜败之决定要素,决定胜负的,乃是人心。
李鸿章:纸上谈兵,我来告诉你,我方主力定远号的航速是14.5节,而日本的吉野号是22.5节,他想打你的时候马上可以追上你,而你想打他的时候,他早就一溜烟跑掉了。而射速呢?我方是五分钟开一炮,而敌方是一分钟开五炮,季直,请你告诉我,在开战的一瞬间,这人心何足恃?
每次看到这段我都忍不住随着李鸿章一起大笑。虽然清末很多问题难有定论,但若以《走向共和》为依据,季直便是“天真”的职场人员,对现实认识不清,而李鸿章则是务实权变的实用型人才。
总而言之,职场用人三原则:有“徳”、有 “圆” 、肯务实。有德,就是选择有起码职业道德的人。有“圆”,就是选择那些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人。肯务实,就是选择那些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