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师跟学生互扇耳光”也可以叫“学生跟老师互扇耳光”,两个主语的顺序颠倒一下,就能感觉出很大的不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就是:“谁打谁”的问题。
是“老师打学生”还是“学生打老师”?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在我们的认知当中,貌似是这样的:
“老师打学生”貌似天经地义,这是老师在教育学生--“打是亲骂是爱”,都是为了学生好。再者,每个老师的教育方式不一样,况且,有些学生不打根本不行,不打不成器。
“学生打老师”天理不容,还有没有王法了,学生竟然打起老师来了,连最起码的教养都没有了吗?
先考虑一件事儿,学生打老师,在大部分人的认知里,其原因貌似有且只有一个:这个孩子没教养。那问题来了,“教养”这事儿谁负责?答案也很明朗,那就是:家长。
到这里,我们先不往下深入,先说一下今天要讨论的事情,避免跑题:
我们不是在讨论“老师打学生应不应该”,也不是在讨论“学生打老师跟教养之间的关系”,我们要讨论的是“老师跟学生互扇耳光是谁的错”。
【2】
貌似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再去讨论谁对谁错,显得有点幼稚,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益。幼稚就幼稚吧,本来讨论的就是“老师和学生”,也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事情,既然里面有“孩子”的参与,稍微幼稚点也没事儿。
我们先来看看大众口中“老师”到底是一个什么物种。人类的大脑为了节省能量,进化出了一个“自动打包”的功能,即,如果某个概念或某件事,你从小就知道,那大脑就不会再耗费能量去思考这个概念或这件事了,这也是大脑自我保护功能的一项--节省能量。在这里,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把“老师”这个词自动打包,使得我们不会再“进一步”的思考“老师”是一个什么物种。
为此,我到百度查了一句话:“师者,传到授业解惑”。《百度百科》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师说》之“传道授业解惑”,是指教育的综合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并列而行。
传道释义:传授、教育道德观念,即是我们时下所说“思想教育”,这个是基础教育,德为先,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是不可成才 。(把“道”理解为思想道德的道有失偏颇,应为道德经中所指的“道”的含义较为妥当,即事物的规律。)
授业释义:传授以学
解惑释义:惑,是指困顿,迷惑,当人面临未知事物之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
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生。
这个解释有点复杂难懂,貌似我们口中的“老师”的,能把以上三点全部做到的很少。那我们就简单点,直接看看“老师”在我们已经形成的固有认知中的意思。
如果仔细考虑的话,对“老师”的称呼有很多,比如:教师、师傅、先生、导师等等(在济南方言中,“老师儿”是对陌生人的称呼,表示尊重)。
再来分析一下每一个称呼给我们的具体认知是什么:
教师:一种职业,在学校里教学生;
师傅:一种尊称,对在某个行业里做的比较好的人的称呼,或者,除学校之外,对那个真正教自己一门具体手艺的人的尊称。
导师:一种敬称,指那些在某条人生道路上引领自己的人(“博士生导师”貌似属于“教师”的范畴);
先生:一种职业,古代称呼“教师”为“教书/私塾先生”,或者,称呼比较全知全懂的人为“先生”,比如“说书先生”等。
从上面的解释来看,“师傅”和“导师”貌似是更符合《百度百科》里对那个“传到授业解惑”的“师”的解释,而不是“教师”。
我们今天讨论的“老师跟学生互扇耳光”这件事儿上说的“老师”,其实是“教师”。它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跟饭店的厨师、银行的大堂经理、公司的办公室主任、医院的主刀医生等等,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把“教师”这个职业神化了,就是一种职业而已。但,这个职业掌握着你孩子的未来,所以我们对他们的那种“看似特别尊重”的态度,有时候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更大的可能是“发自内心的害怕”,至于怕什么,如果你有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正在上学的话,你应该会懂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那种我们“发自内心尊重”的“教师”,因为从概率上来说,每个行业都有至少20%的人是出类拔萃的,而这些行业中能做到出类拔萃的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发自内心”的尊重的。
【3】
既然每个行业从概率上来讲,有20%的人是好的,那就有80%的人是不好的,这是“二八定律”,它不仅适合教师这个行业,更适合“正在上学的孩子”,也就是说那些“正在上学的孩子”当中,如果有80%是好的,那就有20%是不好的,知道“二八定律”的人应该都懂这个道理。
为此,我做了一个象限图,一起来看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同频一件事:单纯的好跟坏是很难衡量的,但也不是没法衡量,如果有个标准的话,衡量起来就会相对比较容易点,所以,我假设本文的衡量标准(或者叫限定的讨论范围)就是题目中所说的“老师跟学生互扇耳光”,那么,继续假设的衡量标准如下:
坏教师:脾气较大,体罚/打骂学生。
坏学生:性子较急,没有家教/教养。
好教师:符合大众的对“所有好教师”的认知。
好学生:符合大众的对“所有好学生”的认知。
有了这个象限图,解释起来就相对比较清晰了:
1、好教师VS坏学生
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好老师对坏学生很好、很耐心,甚至可以感化学生;第二种情况, 坏学生打好老师。
2、好教师VS好学生
这种就不用多说了,谁上学的时候没遇到过学霸,老师跟学霸之间很和谐。
3、坏教师VS坏学生
这种情况就热闹了,老师脾气大,学生“没教养”。从概率上来讲,发生“学生打老师”的概率非常大;发生“老师打学生”的概率非常大;发生“老师跟学生互扇耳光”的概率也非常大。
4、坏教师VS好学生
可能发生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老师打学生(即便是好学生,这种情况也会发生,但概率较小);第二种情况,坏教师跟好学生互扇耳光(兔子急了也咬人,好学生也有急眼的时候,但“兔子咬人”的概率较小)。
如果加上以上分析的话,象限图会变成这样: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来,“坏教师”的象限中,全部都存在“老师跟学生互扇耳光”这个事项,无论是好学生还是坏学生,所以,结论好像也就很明确了:
“学生跟老师互扇耳光,谁的错?”
“老师的错。”
【4】
从本质上讲,“教师”这个职业只是在“授业”,而“传道”和“解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当成教师这个职业的“责任”,而非“义务”。
上面也说过了,那些跟老师动手的孩子,很大概率上都是“坏孩子”,所谓的坏孩子,其实就是大众认知中的“没有教养”的孩子。而“让孩子有教养”这个任务,在孩子7岁之前就应该完成,那个“完成人”必须是父母,实际上也只能是父母。
所以,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老师”,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那个老师。
教育就像一幅眼睛,带上之前和带上之后,虽然我们身处的世界仍然是同一个世界,但我们会把那些原本模糊的东西看的更清楚。父母应该是给孩子制作这幅眼镜的人,而不是老师。
因为,只有父母才是最懂自己孩子、最知道孩子需要什么眼镜的人,而老师只是教孩子知识而已,老师制作出来的眼镜是批量化生产的,既然是批量生产,就是只能是符合大部分的孩子,而不一定单独适合你的孩子,这不是某个老师决定的,而是整个教育体系决定的。
当孩子有一幅“私人订制的眼睛”之后,才能让孩子把周围的世界看得更加的清楚,才能让孩子变得更有“教养”,才能让孩子清楚的认知到这个世界就是不完美和不公平的。
所以,最后,貌似这个才是标准答案:
“学生跟老师互扇耳光,谁的错?”
“父母的错......”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孩子就是不听话啊”.......让我们再深入思考一下:
“你的孩子不听你的话”是谁的错?
“管生不管养”是谁的错?
任由孩子被社会的戾气侵蚀,是谁的错?
孩子在没戴上那副“教育的眼镜”之前,他们的世界就是模糊的,他们的世界就是不清晰的,他们就是不知道社会是什么样子的,而不知道这些的孩子,很容易误入歧途:
他们可能偷盗
他们可能吸毒
他们可能赌博
他们可能跟老师互扇耳光
甚至,
他们可能会跟父母互扇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