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末,共享单车的战火延伸到了宁波。仿佛一夜之间,大街小巷每隔300米的距离,你都能找到一辆或几辆炫酷的与众不同的自行车,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这其中主要有银色车身,橙色轮毂的摩拜单车和白色车身,红色轮毂的Hellobike。而被称呼为“小黄车”的OFO共享单车也将在不久后登陆甬城。
我虽然很少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但是小区附近没有公共单车,有时候短距离的出行也确实会有不便之处。现在互联网企业帮助政府弥补了公共自行车投入数量的不足。在以前很难想象每走出200~300米就会有公共单车可供使用。尤其在非中心区域,这种弥补很切合需求。
最早是去年10月份听菜头说起过共享单车,那时候感觉离我的生活还比较远。不过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态势确实是难以想象的迅猛。当抓住一个合适切口,随着资本的不断注入,扩张势头简直如洪水猛兽般。当然对于消费者而言,这种势头能让你更快的尝到原本只有小部分人能尝到的便利。
对于这类新鲜事物,我也很乐意去尝试下。于是下载了摩拜单车APP,注册了账号。地图显示了离我最近的单车,计算出步行的距离和时间,按照导航找到车辆,然后扫码开锁。当然为了保险起见,可以提前预约。骑行结束,停好车,手动上锁即可,非常方便。摩拜单车的外形造的确很炫酷,骑在路上回头率很高。虽然骑行体验比起自己的自行车还差一截(这和它采用实心胎和轴传动有关系),但是比起经典摩拜单车,已经轻便很多了。相信经过市场的不断反馈,企业还会逐步做出相应的优化。
对于追求骑行体验,网上很多人会推荐OFO的“小黄车”。OFO共享单车最早是从校园兴起,为了满足校内师生的短途出行需求。车子与普通单车无异,只是刷上了统一的标识。当时校园闲置的自行车也可以租给OFO,它会付给你相应的租金或者给予使用“小黄车”的优惠,然后将车辆刷上统一的标识,就投入使用了。不同于摩拜单车的自带定位模块,“小黄车”的车辆位置信息是来自于前任使用者最后的地图定位。也就是说,如果定位不准或者车辆事后被移动了,那么你很可能会面临找不着车辆的尴尬。
这或许是两家企业在经营理念上的最大差异。正如菜头之前所说的,摩拜单车预设社会上“坏人”居多,因此采用了定位模块、定制非标零件等手段最大程度的预防车辆被盗或被破坏的风险。但相应的成本也就大大增加。而OFO共享单车则恰恰相反,默认社会“好人”居多,大家都会按照规则来行事。因此,在车辆成本上远低于摩拜单车。然而,目前摩拜单车最新推出的“mobike lite”不仅对车重进行了优化,更是将成本控制在了1000元左右。较之前经典单车3000元的单价大幅节省了成本。而OFO“小黄车”进入3.0版,对单车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成本由原来200元上升到500元左右。但是仍然没有加装定位模块。我猜测,在用车体验上,两家企业最终可能会趋于同质化。经验理念上的差异才会是导致市场最终选择谁家的关键。
共享单车大战之所以能打起来,离不开背后资本的支持。有心的人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这两家互联网共享单车企业背后的资本关系可以说是错综交织。摩拜单车D轮融资,投资方首位是腾讯产业共赢基金/腾讯。而OFO单车C1轮融资获得了滴滴出行的战略投资。我不是金融领域专家,我只是以一位普通观众的角度来大胆猜测下。在经过一轮市场筛选之后,最终留下来的企业,无论是谁,背后的资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市场成熟之后,如果还剩下两家企业,那么资本将是促使两家企业走向合并的推手。这样不仅能最大程度的缩减成本,减少不必要的竞争,而且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将所有流量导入一处。到时这个大众都高频使用的共享单车APP就将成为继滴滴出行后的又一大流量入口。比起这个目标,前期自行车大战的投入又算什么呢?
如火如荼的争夺战背后最终就是流量之争。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流量就是血液,如果能借着健康、积极的正面形象进行争夺,那么对于企业项目的推进会带来极大的助力。说到流量的重要性,想到一个笑话。张小龙推出微信小程序时给它的定位是即用即走型,不给用户添加任何负担。马云听了这话急得直跳脚,拼了命也要把支付宝往社交属性上发展。支付宝倒很贴合张小龙说的用完就走,付完款谁还留在支付宝里?但是微信不同。据最新数据显示,微信的日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7.8亿。张小龙怕什么?小程序你用完就走好了,但是你走的了吗?退出小程序,你还在微信里。
不管背后的目的怎么样,共享单车的发展确实会给市民的短距离出行提供便利。这对于我们这些普通市民来说就够了。而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这场单车大战的最终结果。你更倾向于谁家呢?